传说故事:鱼面的来历(2)
歪打正着成鱼面
就在徐小祥准备做鱼丸子时,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在喊:“小祥,你家的牛出逃了。”这些天,大黄牛一直关着吃枯稻草,看来想去吃点儿新鲜东西了。徐小祥连手也来不及洗,跑出门追牛去了。
徐小祥前脚刚刚走,徐大祥后脚来了。他家的面粉用完了,拿着升箩来向弟弟借。一看厨房里没有人,又想贪小便宜,就想拿点儿去算了,省得再来还。他知道弟弟家的面粉挂在吃饭桌子上方的木钩子上,就把那只簟箩拿下来,掀开盖子,先用升箩舀,再用手抓,还压紧压实,把升箩里装得满满的。然后盖好簟箩盖,举起后一边往木钩上挂,一边朝门外张望,最怕这个时候弟弟回来。心慌意乱地一挂,簟箩环还没有挂在钩子上,他却松了手,簟箩掉到了桌子上,侧翻了,好多面粉撒在了砧板上和地上。这下他更急了,如果这时弟弟回来,露了馅不說,还要他赔面粉。于是他索性站到凳子上,双手拿住木钩,用力一拉,把木钩拉了下来,放在簟箩旁边,制造好绳子自断的假象后,匆匆忙忙地捧着那升箩面粉走了。
徐小祥把大黄牛找回来,关进牛栏里后,才回到屋里,进屋一看,傻眼了,好好挂着的面粉,怎么木钩绳断了掉了下来。他也没往别处想,认为肯定是绳子天长日久不牢固的缘故。他把桌子上干燥的面粉拢到了簟箩里,干净的那些小心翼翼地捧起,和灰尘混在一起的只好不要了。可砧板上的面粉,大多和鱼馅粘在一起了,鱼丸子做不成了,这可怎么办。想想平时经常擀面条,何不把它做成面条呢?他索性加了点儿食盐,把鱼馅和面粉搅拌均匀,使它们完全混合在一起,再使劲儿地揉搓,直到面粉团软韧,才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一个个薄饼,切成面条,煮了一点儿,给母亲盛了一碗端去。还没走到床前,一股香味就直往老母亲的鼻孔里钻。母亲吃后说,她从来没有吃到过这么好吃的面条。
徐小祥尝了下,感到确实好吃,这么多面条,两个人一时也吃不完,何不让邻居也尝尝鲜。于是他把全部面条煮熟,端了些给哥哥家,把剩下的全分给了左邻右舍。歪打正着做出的特殊面条,大家都说好吃,因为掺有鱼馅,就把它叫作鱼面。
天气暖和了,老母亲开始下床活动,她不但能够照料自己,还能做些轻微的家务活了。老母亲经常记挂着鱼面,徐小祥不时地到夫子河里捕来鱼,然后制作面条,天气晴朗时,还把鱼面晒干,备着寒冬腊月吃。做鱼面的手艺搁着,也怪可惜的,在乡亲们的鼓励下,徐小祥到集镇上开了家鱼面馆,生意非常好。赚了钱后,他娶妻生子,在集镇上安了家。因在小儿子家过得舒心,老母越活越康健。
徐小祥做鱼面,虽然是徐大祥引出的,但偷面粉这种事情毕竟是不光彩的,徐大祥只得贼给狗咬,不好开口。躺在床上,徐大祥也在反思,自己连母亲的养育之恩也忘记了,把老母亲当作包袱,抛给了弟弟。弟弟孝顺母亲,善有善报,老天赐给了他这么好的一门手艺,使他撑起了一份家业。而自己,起早落夜风里来雨里去上山下田,到头来一家大小连温饱都难解决,看来,这是上天对我这个不孝之子的惩罚。徐大祥越想越感到对不起母亲,决心痛改前非,像弟弟那样,做个善良孝顺的人。这以后,徐大祥像换了个人,三天两头去看望母亲,有好吃的,也不顾路远地送去。
相关阅读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