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皖北古黄县的风味小吃(15)
啥汤传奇
这么多年来,不知多少代的乞丐靠刘家的啥汤得以活命,那个老乞丐打喝刘家的第一碗啥汤算起,也足足有三十年了。见刘家有难,老乞丐比刘金山还要着急,但一直帮不上什么忙。在第一局斗汤时,他曾闻到鬼子的味噌汤里有一股怪怪的气味儿,好似牛身上的汗骚味。到了第三局斗汤的“保鲜”战时,老乞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算刘家的啥汤三天后变馊了,但也不能让你小鬼子的味噌汤保鲜三天!他跑到乡下逮来几十只绕着牛屁股飞旋的牛蝇子,塞在一个竹筒里,然后顺着城墙根从东城门楼下走过,悄悄拔开竹筒塞。牛蝇子全闷坏了,也饿坏了,一出竹筒全高飞至城门楼顶,恰又闻到了熟悉的气味儿,自然一哄而上,叮了上去。牛蝇子一身污秽,最坏饭菜,小岛的一桶味噌汤就这么给搅坏了!
斗汤之后,刘家啥汤店更红火,门庭若市。可刘金山却把“天下第一啥汤”的金匾给摘了下来。有食客奇怪地问起,刘金山朗声道:“那块老古董,用不着了,劈了烧了!咱们古黄的啥汤,都是天下第一啥汤!”
几年后,日本鬼子的“武运”日薄西山,眼看战败在即,要滚回日本四岛。龟缩在据点岗楼里的小岛终于撕下了伪善的面具。
这年秋天,汉奸孙翻译奉命来到刘家拐角楼,喝令刘金山乖乖地把“仙人指”送到据点,交给小岛太君,不然就以“私通八路”论处!刘金山好半天一语不发,一张红脸憋得发黑,额上青筋根根绽出,但最终还是答应了孙翻译。不过,他说要焚香沐浴,第二天到祠堂祭告过刘家的列祖列宗之后才能将“仙人指”献出。孙翻译喜出望外,屁颠屁颠地返回岗楼报告给小岛。
第二天,刘金山独自一人来到了日军据点,从怀中掏出那段竹管,双手呈给了小岛。小岛接过竹管,喜不自禁,可他打开一看,却见竹管里面空空如也。没等他回过神来,刘金山已飞快地从怀中掏出一把牛耳尖刀,扎进了他的胸膛!小岛倒下的同时,刘金山也被鬼子兵打成了马蜂窝……鬼子兵又杀向刘家拐角楼,拐角楼已是人去楼空,刘家老小早连夜逃走了。气急败坏的鬼子兵一把火把拐角楼烧成了白地。
人们都说刘家子孙有骨气!抗战胜利后,刘金山被安葬在古黄县城烈士陵园。
世事沧桑,一晃又是六七十年过去了。如今,刘家的拐角楼早已在原址废墟上拔地而起,重檐叠脊的三层楼,古色古香,更高更大也更辉煌。刘家啥汤店的掌勺人已换成了刘金山的孙子刘明德,他膝下只有两个貌美如花的孪生女儿,大凤和小凤。刘明德掌勺几十年了,年纪越来越大,手脚也越来越不利索,是时候考虑传承家业的时候了,也就是说要把“仙人指”留给谁。
大凤和小凤都已结婚成家,两个女婿对自己也都挺孝顺,刘明德也手把手教会了他们熬焖刘家啥汤的各种细节。手心手背都是肉,思来想去,刘明德最终决定把“仙人指”留给大凤——新时代新风尚,传男不传女的上半条祖规行不得了,那就只好遵守那下半条传长不传幼的祖规吧,谁让大凤比小凤早来到世上十分钟呢?再说了,大凤比小凤多读了两年书,更明事达理些。对于小凤,刘明德也打定了主意:自己也不能亏待她,要变着法子去帮她,一碗水端平,力争做到姐妹双赢!
相关阅读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