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皖北古黄县的风味小吃(3)
啥汤传奇
此后,刘老秀才便按照老乞丐所传的秘方,熬啥汤、卖啥汤。果然如老乞丐所言,人们喝了啥汤无不称好,喝了还想再喝,每天早上早早地来到刘家啥汤店,排起长队。刘家的日子也一天一天滋润起来,草房变瓦房,瓦房变成了拐角楼,拐角楼的门楣上高悬着老乞丐题的“啥汤”二字。自此刘家虽称不上大富大贵,却堪称衣食无忧的小康之家。刘老秀才善心得好报、啥汤秘方为老乞丐所传这件事也传扬开来。人们纷纷猜测老乞丐到底是何方神圣,有的说他是点石成金的吕洞宾,有的说他是魂附丐身的铁拐李,还有人说他是与刘老秀才同属孔门弟子的乞丐祖师爷范丹……但不论老乞丐是哪个神仙,反正他遗下的那枚玉指被大家称为“仙人指”!
刘老秀才自此便把“仙人指”奉若至宝,用一段碧绿的竹管盛了,以防仙气外泄,又锁在佛龛下的密柜中。每天第一个来到刘家啥汤店的食客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幕:熬焖了一夜的啥汤就要揭盖了,刘老秀才方将竹管从佛龛下取出,口中念念有词,在揭盖的刹那间对准甑锅指点几下,就闻竹管中传来一阵泠泠之音,刘老秀才随即又将竹管深锁起来,然后一声悠长的吆喝:“开锅了——”自此,刘家的“仙人指”被传得神乎其神。
說来刘老秀才并非悭吝之人,他毫无保留地将啥汤的秘方公之于众,于是古黄及周边各县也都有了啥汤。可人们品来品去,愣是觉得其他的啥汤店与刘家相比,少了那么一种味儿。什么味儿?当然是那“仙人指”点化的仙味儿!刘家的啥汤有了仙味儿,自然非同凡响。
啥汤的秘方可以外传,但“仙人指”这件宝物不能外传,只在刘家子孙中传来传去——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另外,刘老秀才也没忘记自己是读书人,临终之际在遗嘱中切切告诫后代子孙莫忘读书,因此,刘家的掌勺人大多满腹诗书,能和来店中喝啥汤的秀才们吟诗对句。
对于刘家啥汤这一传说,古黄县城东关吴家、西关王家、北关卢家的啥汤店店主并不认可,逢人便辩驳:“这啥汤的做法众所周知,并不神秘,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熬焖的,偏偏到了他们刘家弄成了个神仙传方?分明是刘老秀才自吹自擂编故事,为自家的啥汤树碑立传罢了;至于什么‘仙人指,更是糊弄人的无稽之谈,弄个噱头而已。还有那块仙人题字的匾,分明就是他刘老秀才自己所书!最关键的是,咱们其他三家的啥汤各有绝活,而刘家的啥汤同别家相比,在味道上实在并没有多大区别!”
然而,吴、王、卢三家越辩驳,人们越相信刘家啥汤店的仙人传方传说是真的,食客们一窝蜂地往刘家啥汤店跑,众口一词地说刘家的啥汤真的有“仙味”,而且边喝汤边咂摸,更觉那“仙味”浓郁!你说这事怪不怪?年深月久,岁月更替,口耳相传之下,刘家的啥汤终于变成了啥汤的正宗嫡传!殊不知,所谓的“仙人指”,其实只是刘家的“善良、诚实、仁义”代代相传的一个特制信物。
相关阅读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