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皖北古黄县的风味小吃(4)
啥汤传奇
刘家啥汤店肇兴于年代模糊的刘老秀才,但真正声名远播并达到鼎盛的阶段,则是在乾隆年间。其时,刘家啥汤店的掌勺人名叫刘文仁。刘文仁在私塾读书时,聪明好学,文思敏捷,不仅是刘家子弟、也是古黄众多童生中书念得最好的一个。饱学的老塾师对刘文仁赞不绝口,屡屡称许他若走科举之途,至少可取举人功名。但囿于刘家“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的祖规,在老塾师万分遗憾的叹息声中,身为长子的刘文仁最终还是涕泪交流、痛惜万分地辍了学,接过了老父亲手中的啥汤勺。
刘文仁为人处世有两大长处,其一是为人诚实,做事一丝不苟,熬汤从不偷工减料;其二便是善于琢磨,要干一件事,就下定决心干得更好。除了千方百计提高啥汤的鲜味儿,他首创在啥汤中打蛋花的吃法——蛋花不是煮熟的,而是用滚热的高汤在碗中直接冲开。为了避免留下生蛋的腥气,掌勺师傅以惊人的臂力和准头,把煮沸的高汤举到半米高空,手腕一扬间,沸汤如飞流瀑布急冲直下,倾入盛有鸡蛋汁的碗中,不溅不溢,高温与速度兼备,一碗蛋花简直冲得气势如虹!冲了蛋花的啥汤美味更上一层楼,直教人难以忘怀,刘家啥汤店生意更红火了!
乾隆二十年,古黄换了个知县,名叫刘王瑗。那年月,流经古黄的黄河几乎年年发洪水,洪水过处,寸草不生,百姓遭灾,流离失所。朝廷为治黄河费尽心思。这刘王瑗本是河道总督府的一个老书吏,虽不是科班出身,但见多识广,堪称治水能手,因此朝廷破格提拔他来古黄当知县,专治黄河。公事之余,刘王瑗常到县城四关的啥汤店品尝啥汤。品来品去,他觉得还是数刘家的啥汤最有味儿。自然而然的,刘王瑗结识了刘文仁,他放下官老爷的架子,与刘文仁称兄道弟,说一笔难写两个刘,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哩!刘文仁心头惶恐:虽说都姓刘,但你是七品知县,咱是一介布衣,这“兄弟”可当不起啊!便有意无意地躲着刘王瑗。
一天,刘王瑗领着他的儿子又来到了刘家啥汤店,扯着刘文仁的袖子,非要让儿子拜他为师不可!堂堂一个知县让自己的儿子学做啥汤?这刘王瑗打的什么主意?
原来,这刘王瑗聪明一世,有千般的算计和万般的能耐,他的独生儿子却是个蠢货,又娇生惯养,不学无术,什么本领都没有,如同白痴。刘王瑗老来方得此子,很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儿子坐吃山空,家中千金万银,不如一技在身!思来谋去,刘王瑗打算让儿子学做啥汤,学会之后将来也去开一家啥汤店,过细水长流的日子。
听刘王瑗掏心掏肺说得很是在理,刘文仁的心肠早软了,一口答应下来。半年后,刘文仁手把手倾心传授,终于教会了刘王瑗的那个蠢儿子熬煮啥汤。这下,刘王瑗很快露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希望刘文仁把家中的宝贝“仙人指”也交出来,以后他的蠢儿子有了“仙人指”,来个偷梁换柱,此刘变成彼刘,坐上啥汤界的一把交椅,方可永保衣食无忧!当然,他说不会让刘文仁吃亏的,他愿意花银子买“仙人指”,出价整整一万两!另外,刘王瑗还主动提出把刘文仁举荐给河道总督,以刘文仁的才学,搭上了河道总督这个门路,考举人中进士如拾草芥,将来可授知府之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呐!
相关阅读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