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皖北古黄县的风味小吃(7)
啥汤传奇
再说刘文仁守着啥汤店,前两日已经接到刘墉的信,说是会带着皇帝来他店里,他将信将疑,依旧每日出摊,照常卖啥汤。这天,他见日头已过巳时,没什么客人,生意惨淡,叹口气正要关店门,忽见刘墉领着一个中年人大踏步地走了过来,不觉喜出望外——不用说,这个气宇轩昂、龙姿凤表的中年人,就是当今皇上乾隆了!老族兄的本事还真不小,说得出做得到,这“天大的事”还真让他办成了!
其实,乾隆一年前就有再次南巡的打算,身为替皇帝起草诏书的体仁阁大学士,刘墉自然对此心中有数,因此方敢夸下海口,一步步把乾隆引到这里来……
没等刘文仁开口,就听刘墉大声叫道:“掌柜的,不知贵店还有什么早点,快快端上来!”刘墉边叫边冲刘文仁眨眼睛。
刘文仁何等聪明,自然明白其意,与刘墉心照不宣地递递眼神,故作互不相识,一番客客气气的寒暄之后,便为两人端上了啥湯和水煎包。乾隆一来饿透了,二来这啥汤也确实好喝,竟一连喝了三大碗!他打着嗝儿一回味,只觉得皇宫中的各类御宴乃至满汉全席也比不上此等美味,不觉问那侍立在旁的老店主道:“店家,你这是啥汤啊?”
“哎呀,听客官的口音,您不是古黄本地人,可您一开口就说出了这汤的名儿,真是天纵英明!小老儿卖了三十年啥汤,但不用问就知道啥汤名字的客官,您是小老儿遇到的第一人!”刘文仁朗声接口道。
乾隆明白了:哦,这汤就叫啥汤,有趣儿!不过,这老店主还真会说话,巧妙地应答,给不知情的客人留了个面子,有涵养!乾隆不由得对刘文仁好感顿生,于是又要了一碗啥汤,一边细细品尝,一边同刘文仁唠起了嗑:“店家,我看你这啥汤滋味鲜美,余香满口,只是把店开在这乡村僻野未免太委屈了,若是开在城镇街衢、四通八达之处,只怕食客们要挤破头,您也要发大财喽!”
告御状的大好时机到了!刘墉忙给刘文仁暗中使眼色:顺着皇上这话头儿,老族弟你只消鼻涕一把泪两行地述说知县刘王瑗如何一步步欺压、整治自己,使自己无法在古黄县城立足而被迫迁居此地,今天这御状就大功告成了!
刘文仁却淡淡一笑,回答乾隆道:“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我这店比刚来的时候好多了,每天也能卖上几十碗了……”
乾隆背后的刘墉急得直跺脚:我的老族弟啊,为什么不向皇上说说你的冤屈呢?也罢也罢,你不说我就替你开个头,让你不说也得说!
刘墉猛地一拍巴掌,故作忽然想起了什么事儿似的,一惊一乍地道:“对了!当年我在山东老家的时候,就听人说起过你们古黄的一家啥汤店里有‘仙人指点味,莫非你这啥汤是‘仙人指点化过的,不然怎么会这么好喝呢?”
相关阅读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