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故事:儿子身份真相大白,老父悔断肠(7)
特殊叛徒
冯老汉的几句话,立刻让屋子里的几个人愁眉苦脸起来。枣花有些情绪失控,她跑出了屋子,来到院外,蹲在院墙下心急如焚。鬼子的酷刑,她早就听说过。在战斗到绝境的时候,抗联战士宁肯一死,也不愿被俘虏。因为鬼子使用酷刑毫无人性,摧残的不仅是肉体,还有精神。少数俘虏就是挺不过酷刑,最终才背叛组织的。像枣花这样的女同志,如果成为俘虏,被鬼子侮辱,那是比死更可怕的事情,所以她们最后的一颗子弹都是留给自己的。
现在,枣花几乎可以断定,冯生落入敌手注定九死一生。因为冯生是硬骨头,就算被活活打死,也绝不会叛变,苟且偷生。想到这里,枣花一下子愣住了,她闭上眼睛,不敢想下去了。
屋子里,冯老汉、马山、陈武还在愁眉苦脸,冥思苦想。可是,营救冯生简直没有可能,想来想去,屋子里只剩下了唉声叹气。
最后,冯老汉说:“都别想了,抓到县城里的人是救不出来的。我的儿子是抗联战士,死也光荣。大家都留意点儿小鬼子是哪天杀害生子就行了,我应该知道哪天是儿子的忌日。”
几天过去之后,没有任何关于冯生的音信。马山进了一趟县城,却从亲戚那里听说冯生叛变了,他把这个不够准确的消息带回抗联小队,几个人都将信将疑。
反应最激烈的是枣花,她说:“胡说,生子就是死也不会叛变的。”
“可我那个亲戚说得真真的,他看见了生子和鬼子一起上街。”马山说。
“也许是他认错了人。”枣花说。
“他不会叛变的,”冯老汉说,“我的儿子,我心里有数。他的身体里流着我的血呢。”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陈武说,“生子对咱们躲藏的这个村子很熟悉,我看还是转移到山里去。”
“去了山里,找不到粮食,就更是死路一条了。”马山说,“我也不相信生子会叛变。”
“别看是我儿子,他要是叛变了,我就亲手杀了他。”冯老汉说。
几个人虽然没有回山里,可也作好了应对不测的准备。他们趁夜里挖了一条出村的地洞,并在山上积蓄了少量的粮食。
在没有确定冯生是否真的叛变之前,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消息是假的。可是半个月后的一天,一队日伪军进了村子。
正在放哨的陈武从望远镜里看到,走在最后面的那个人正是冯生。他赶紧跑回冯老汉等人的住处,说:“冯生确实叛变了,他跟着鬼子进了村子。”
“你看准了?”冯老汉问。
“看准了,正是他。”陈武从脖子上摘下望远镜说,“有这个,还看不准吗?”
枣花一听,二话不说,一把抢过陈武手中的望远镜,跑出屋子。
枣花爬上一棵树,从树上刚好可以看到村西的情形。只见一队日伪军进了村子,百姓们慌乱地关门闭户。一个很像冯生的人进入了她的视野。那个身影越走越近,这下枣花看清楚了:不是冯生是谁?!她的心一下子就冷了。马山带回来的消息没错,冯生成了可耻的叛徒,成了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他跟在一队日伪军的后面,朝着抗联小队的住处奔来。
相关阅读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