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知府乔装郎中,微服私访,主持公道(13)
郎中知府
孙书吏求起情来:“牛大人,这姜郎中所言,不无道理……”
牛知县哪里肯听,几个衙役正要动手,姜郎中一声冷笑,一掀瓦楞帽,扯落了两腮的假髯须。牛知县睁目细瞧,不由得魂飞天外:“姜大人,怎么……怎么是您?”忙领着衙役们磕头跪拜。
原来这姜郎中并非别人,就是新任知府姜焯!
姜焯上任徐州知府之后,属下的八个知县按照官场惯例前来参拜上司,摆接风宴,姜焯婉拒了,只叮嘱知县们回去后照旧办公、各管其事,又轻描淡写地说过几天等他有空了,就到各县转一转。随后,精通医术的他就骑了毛驴扮作采药郎中到各个属县明察暗访,考察各知县对地方的治理情况,第一站便是古黄。
面对从天而降的顶头上司,“郎中”变成了知府,牛知县面红耳赤,忙派一名衙役飞马回县衙喊仵作前来勘验。
通过几天的了解,姜焯早知牛知县是庸碌无才之人,当下也不客气,不避越俎代庖之嫌,让两名衙役暂守着坟墓,其余的衙役则押着刘学中,回到何郎中家问审。姜焯依旧骑着毛驴,牛知县不好意思再坐轿,只好步行在后,直累得满头大汗。
一行人来到何郎中家的小院,打开院门便看见正房是三间坐北朝南的瓦屋,中间屋舍的北面墙上挂了一帧约八尺见方的山水长轴画,格外招人眼——画的是一个小山村,其中有两户人家很显眼:一户的门帘上高挑了個青布酒旗,门内立着一个红衣少女,分明是个酒家;另一户门旁则悬挂了个葫芦,门前一个头戴瓜皮帽的少年探出头来,似在张望什么,显然是家药铺。画的左上角简简单单地题了几个字:春山秀谷图,画两旁古色古香的花笺纸上写的是两句唐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房中摆了一张八仙桌和几把椅子,八仙桌上整整齐齐地摆着文房四宝及银针、药刀、戥子等各种诊疗器具,明显是诊室。与诊室相通的西间立着几排贮藏各种药材的柜子,药香扑鼻而来;东间则是独立的书房兼卧室,极为简朴,只是床尾竖了一根一头有双弯曲钩子的扁担,有点儿碍眼。小院四面皆墙,西墙下搭了个披厦,里面锅灶炊具都有,是灶房;东墙处有一棵高大的皂角树,长着不少毛刺,而东墙外有户人家,不用说是刘学中的家了。姜焯在小院子里转了一圈,发现东墙根下有两溜歪斜的泥凹痕,又抬头看了看一旁的皂角树,一声冷笑。
姜焯搬了把椅子端坐八仙桌正中,牛知县则居于一旁,由孙书吏做记录,俨然成了大堂,审问起了刘学中,让他把何郎中临终前的情形再如实说一遍。
刘学中努力想了想说:“两位老爷,何郎中的东间房与小人家的墙壁相连,小人那晚临睡前,听见他房里有女人的说话声,似乎还有抽泣声。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常常有患病的女人和小儿晚间到何郎中家里来诊病,因此小人也没当回事。如今细想,那女人的声音很耳熟……小人想起来了,那个女人是村里的豆花嫂,近几个月来她缠上了何郎中……”
相关阅读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