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旧事:“绍兴师爷”
民国第一师爷
野心昭然,蒋介石招贤纳士,培植飞鸿羽翼;
感遇忘身,陈布雷援笔成章,助力舆论之战;
释兵权,斥汉奸,一身正气;进忠言,舍性命,享誉完人!
若说浙江绍兴有什么“品牌”对外影响较大,在人们眼里,除了鲁迅、徐文长等名人和“绍兴老酒”等特产之外,“绍兴师爷”也堪称一绝。
清代官场有一句流传极广的谚语:“无绍不成衙”,其含义是指清代各级衙门中大多都有绍兴籍的幕僚和书吏。
“绍兴师爷”能受到各级衙门的欢迎和礼聘,主要与他们素养较高、精明干练、善治案牍等优点有关。
按照各自职责的不同,“绍兴师爷”通常分为四类:“书启师爷”、“刑名师爷”、“钱粮师爷”、“账房师爷”。
所谓“书启师爷”,是指专门替幕主起草各类文案,如给上司的禀帖、夹单、双红,给同僚的信函、应酬等,又因州官县令负有考核地方生童学业的责任,所以他们还要帮幕主拟定考题、批阅考卷等。
所谓“刑名师爷”,则专门协助幕主审理刑事案件。这一类师爷以精通律例、法令、成例及公文程式、办事章法等著称。
所谓“钱粮师爷”,则专门协助幕主办理钱粮奏销、地丁人口、门牌清册、田地丈量、开仓赈济、杂税征收、奉宪采买这一类业务。他们精于书算,全是一流或二流的“会计师”和“统计员”。
所谓“账房师爷”,在有的衙门里,这活儿由“钱粮师爷”兼着,也有专门用一个人的。他们替幕主另管着几本暗账,比如三节两寿该给各级上司送多少孝敬,各级上司衙门里的师爷、大爷、二爷们又该给多少贿赂,对平时京里、省府上派来查河工、查防务、查地丁、查驿站、查监狱、查钱粮的官员们,应该各给多少应酬等,全在这几本暗账上记着。此外,衙门上下的办公经费的收支账,一般也都由这“账房师爷”掌管着。
“绍兴师爷”是封建官僚体制的产物,是权力的“寄生虫”,和幕主存在着紧密的人身依附关系,往往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解放后,随着封建官僚体制在中国大陆的彻底崩溃,“绍兴师爷”就失去了原有的市场,走向了消亡。
而历史上最后一位“绍兴师爷”,不是别人,正是大独裁者蒋介石的首席幕僚——陈布雷。
陈布雷出生于浙江慈溪一户耕读之家,6岁起,在父亲陈依仁的亲自指导下,他就熟读了《毛诗》、《礼记》、《春秋》、《左传》等儒学经典。12岁时,他在大哥陈屺怀处阅读到了《时务报》等刊物,尤喜阅览《新民丛报》、《新小说》、《浙江潮》、《警世钟》等书刊。13岁时,他到宁波府应试参加科举考试,成为“末代秀才”。到了23岁时,他转任为上海《商报》编辑部主任,以反对列强、笔伐军阀为己任,针砭时弊,笔锋犀利,文名赫赫,时人将他和《大公报》一代主笔张季鸾相提并论,誉为“北张南陈”。
相关阅读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