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旧事:逃饥荒历艰险,遭诈骗后梦方醒(2)
郑发闹陪都
郑发听得心烦,一拍大腿说:“俺有啥好主意?就是那句老话,再穷只有讨口,不死总要翻身。你这就去把包袱收拾一下,俺们外出逃荒。”
老婆的眼圈立时红了,道:“那不是去讨饭么?俺上辈子造了什么孽,今生嫁给你这个没用的当家人,五六十岁还要去当叫花子,俺日后怎么去见娘家人啊!”
郑发无言以对,老泪纵横。隔壁喜旺家出殡,没有鞭炮就摔瓦盆,惊起一群群不祥的乌鸦。
入夜,郑发躺在黑暗中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曾几何时,他为自食其力而自豪,如今却不得不外出乞讨,他内心的痛苦,其实比老婆还要多。
想一想,还有哪条路可走?
对了,他那牲口棚里还养着一头瘦骨嶙峋的小毛驴,那是他手里唯一的财产,不到万不得已,他从未在它身上打过主意。不管日子多么艰难,只要一想到还有这头牲口,他就感到莫大的安慰,觉得自己还有一点儿家底。现在他不得不考虑动用它,把它卖掉,迈过这道鬼门关。不过,从今以后他就真的破产了,到他临终之日,别说八人抬的寿材,就是有床破草席裹着也算不错了。
不行,这到底还是一条绝路。
老婆嘴里突然冒出一句话:“你不是说过老三回来找过你么,还说他当了大官,照片满世界挂,全国的老百姓都认得他。俺家弄得揭不开锅了,你咋不去求他帮忙?”
这句话点醒了郑发,他眼睛一亮,披上夹衣走到屋外去,遥望满天星斗,回想起许多往事。
原来,早在前清光绪十年(1885年)前后,有一位浙江绍兴籍的蒋师爷调到许昌县衙门做事,在当地雇用了郑发的母亲去做女仆。郑母见家中拖累大,受雇时将尚在襁褓中的幼子郑三发子随身带去,混口饭吃。后来蒋师爷的发妻病故,他便将勤快能干的郑母收房,卸任时又将她母子二人带往浙江,从此下落不明。
关于这位三弟,郑发尚有印象。大概因蒋师爷家伙食好,郑三发子生长发育快,一下成为郑家个头最高的人,每次回家探亲,都要与大哥郑发比高矮,缠着大哥玩,两兄弟感情甚笃。他至今还记得郑三发子的模样,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聪明伶俐。后来因母亲改嫁,郑三发子随行,一晃多年杳无音讯,兄弟俩再也没有见过面。
不料1929年秋,蒋桂中原大战初起时,突有一长列装甲列车停在许昌火车站,从车上下来一位高级军官,带着随从,到郑家祖居的灵沟镇,寻到郑家老宅,并四处打听郑发。村民告知郑发已移居外村,住所不详,那位军官听了神色黯然,在郑家老宅坐了半天,方才怏怏地返回火车站,装甲列车亦随即开走。
那时郑发确实已移居前郑村,但他得到消息已事过多日。他心中暗暗猜测,那位军官就是远走浙江的郑三发子,他不忘旧情,千里迢迢返乡省亲,只是兄弟俩错过了。
相关阅读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