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故事: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北宋翰林待詔张择端,数年呕心沥血画成《清明上河图》,进贡给宋徽宗赵佶。靖康之难后,《清明上河图》流落民间,后历元、明、清,辗转飘零三次入宫又出宫,成为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
清逊帝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清明上河图》等大批珍宝、书画,盗移出紫禁城。无论在天津法租界的张园,还是伪满洲国的长春,溥仪都将《清明上河图》视为重宝。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溥仪一行在沈阳机场起飞,准备逃往日本,起飞后被苏联红军迫降截获。溥仪被苏军送到西伯利亚监禁,随身携带的珍宝、书画,由苏军交给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东北联军再移交给东北人民银行保管,至此再没有人知道《清明上河图》的下落……
来历不明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东北文化部研究处研究室的研究员白仕望,是个“来历不明”的人,说他“来历不明”,因为他的履历表上写的是孤儿的身世。
白仕望自小在北京琉璃厂的古玩铺打杂,因为天赋过人,古玩铺的老板特意栽培,让他读书写字,言传身教古书画的鉴赏方法。白仕望又跟北京的书画大家来往密切,书画鉴赏造诣日见深厚。
白仕望跟一般书画鉴赏家不同,有一个关于他鉴定书画的故事,说有一天一个人拿了一张古色古香的画,让他看是不是宋代真品,他打开画不急于细看,而是站在画前面闭上眼睛禅定了好一会儿,然后睁开眼睛,肯定地说画是真的。那人奇怪地问:“你没有看怎么就知道是真的?”
白仕望说:“这画的气息只有那个朝代才有,决不会错的。”
那人觉得白仕望很荒谬,再找人鉴定,有说真的,有说假的,后来找到民国怪才收藏鉴赏家张伯驹过目,他细细看了,这才确定是真迹。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也是白仕望被举荐到沈阳东北文化部的一个起因。
白仕望到东北文化部后,不喜欢穿制服,就喜欢穿一袭长衫,戴副小圆眼镜,梳着发丝不乱的分头,说话温文尔雅,不管遇到什么情况,神色总是波澜不惊,举动轻手轻脚,这都是长期在古玩铺养成的习惯。白仕望虽然同人交往寡淡,可鉴赏古书画的功夫在那儿摆着,研究室以至整个东北文化部没人敢小看了他。
1950年8月1日,中苏达成协议,苏联将溥仪和随从及伪满大臣一干人,移交新成立的中国政府接受思想改造,交接地点在黑龙江省绥芬河火车站。
1952年,白仕望等人受命鉴定与整理东北银行所存历代书法名画,并参与溥仪所盗国宝拨交东北博物馆的接收工作。东北文化部点名白仕望担此重任,所以白仕望是第一个鉴定溥仪所盗国宝的人。
相关阅读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