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故事:三个贵客一台戏(2)
吃完饭,李调元招呼一声:“拿笔来!”这意思是要写字。笔墨纸砚拿来,李调元先问:“你们修桥,大约用多少银子?”刘师爷赶忙回答:“大约一百两。”
李调元说:“我的一幅字,只卖二十两,也只值二十两,再多,我李调元就要挨骂了,再说,金堂的父老乡绅今年过得艰难,更不能多写。”
刘师爷心里着实佩服,不过,剩下八十两怎么办呢?李调元微微一笑:“大头嘛,要另一个贵客出,他可比我厉害多了,就以他为题吧。”说着,他挥毫写出一首七言诗:
魏王船上客,久别自燕京。
忽得锦官信,来从绣水城。
讴推王豹善,曲著野狐名。
声价当年贵,千金字不轻。
这是写的谁啊,刘师爷看了两遍没看明白,正自疑惑,门外传来人声,李调元快步迎出大堂,“他来了。”
野狐教主
刘师爷不敢怠慢,急忙迎出去。只见一人从大门走进,五十多岁,身材细长,面白无须,像是个读书人,又像是个商人,一抬手,先向李调元行礼:“李翰林到得好快,我来晚了。”
李调元向他介绍了刘师爷,正要介绍他,他却先开口了:“我姓魏,魏朝贵。”
刘师爷请魏朝贵坐在了第二个客位,和招待李调元一样,还是把那四样小菜端上来。端这菜,他是捏着一把汗的,可没想到,魏朝贵连连叫好:“不错,不错,如果你们高县令端上来大鱼大肉,我掉頭就走。”刘师爷这才把心放到肚子里,不过奇怪这位到底是什么来头。
吃饱喝足,魏朝贵来了精神,大声说:“看时间,我的伙计们也该来了,咱们出去看看。”话音刚落,大门外传来车马声声,动静可不小。刘师爷心头一喜,这拉的都是银子吧。等出了门,只见一溜儿三辆马车,马车上坐着不少人,还有一些箱子,这箱子刘师爷一看就愣了,这是戏箱啊。
这时,李调元开口了:“刘师爷,烦劳在县城贴个告示,就说,魏长生特来金堂献艺,只唱一场,川剧《铡美案》。”
魏长生?刘师爷一下子明白过来,难怪李调元诗里说“讴推王豹善,曲著野狐名”,因为这位的外号,正是“野狐教主”啊。有他在,区区八十两白银,自然不在话下。可是,高县令又怎么会认得他?
魏长生是土生土长的金堂人,本名魏朝贵,但大多数人只知道他叫魏长生,小名魏三。魏长生少年时跑到西安船山镇学习秦腔,艺成后进北京唱戏,竟然压得昆曲抬不起头,也就是戏曲界有名的“花雅之争”。魏长生善于演下里巴人的剧目,得了个外号“野狐教主”。年纪大了之后,他回到四川,住在成都东校场。他还有个别称,是“魏皇姑”。话说有一年,当朝太后的爱女归天,为了寄托哀思让魏长生进宫唱戏,魏长生装扮上台,老太后一看,和爱女可真像啊,半真半假认了义女,于是这个魏皇姑就在民间叫开了。
相关阅读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