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故事会 > 故事荟萃 >

民间小故事:亲历皖南事变

2022-08-15 22:41:27 来源:忠言堂 作者:网络
导读:冯云 高唱着《别了,皖南》歌曲踏上北移征程 我记得在新四军转移前夕,驻地周围的国民党顽固派特务到处造谣,说新四军此行是开到东北去,甚至也有说到苏联去的,

 

高唱着《别了,皖南》歌曲踏上北移征程

我记得在新四军转移前夕,驻地周围的国民党顽固派特务到处造谣,说新四军此行是开到东北去,甚至也有说到苏联去的,以动摇皖南新四军官兵的军心。

转移前,新四军军部曾在云岭吴氏大宗祠内举行告别皖南民众大会,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发表“告皖南同胞书”的演讲,其情景热烈而悲壮。1941年1月4日,新四军离开皖南驻地的那一天,新四军军部主办的《抗敌报》出版了“告别号”,在“告别号”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社论《临别之言》,还发表了由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军领导同志联袂署名的《告皖南同胞书》,与驻守三年的皖南告别。

遵照党中央关于新四军军部尽快北移的命令,我们新四军皖南部队6个团9000余人编为3个纵队,高唱着《别了,皖南》的新四军歌曲,告别云岭,告别皖南,踏上征程,我清楚地记得,这首歌由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作词、新四军作曲家任光谱曲,成为此次皖南新四军战略大转移的序曲。《别了,皖南》的歌词如下:“前进号响,大家准备好,子弹上膛,刺刀出鞘。三年的皖南,别了!目标,扬子江头,淮河新道。哪个来拦路,哪个被打倒!冲过重重叠叠的封锁,冲进日本鬼子的窝巢。我们一定胜利,我们一定到达目标!”铿锵有韵,军味浓郁,鼓舞士气,气壮山河。

我被编在第三纵队冒雨出发

1915年,我出生在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从小到上海随父就读,在上海长大成人。1939年11月初,我离沪赴皖,参加新四军,那年我刚满24岁。

原先,我在上海地下党领导下从事工人运动,在获悉妹妹冯玲在云岭新四军军部被敌机轰炸而光荣牺牲的噩耗之后,我便征得党小组长李淑英的同意而毅然离沪赴皖从军,為妹妹报仇,为抗日献身。

到达皖南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军组织部部长李子芳亲自接见了我这位“抗日烈士冯玲的亲姐姐”的新战士,并使我以百倍的热情,立即投身到紧张而又繁忙的新四军军部服务团的学习、训练中去。很快,我就被提前分配到三支队政治部搞民运工作,我们三支队的司令员是张云逸(兼),副司令员是谭震林。

虽然我们分散到乡村去组织农抗会、妇抗会和青抗会,但是更多的还是与地方乡绅和广大民众打交道,我们时刻牢记自己的新四军身份,积极工作,并定期回团部汇报、请示。两个月后,我们6个女同志(顾励、许可、赵亚、焦恭贞、沈锐和我)组成五团的一个民运小组,进驻繁昌县八渡河五团团部附近开展民运工作,沈锐是组长。五团的团长是徐金树,政委是林开凤。在皖南事变之前,我一直都在三支队五团的民运小组里从事着民运工作。

相关阅读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

  • 河中救人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

  • 故事会:一箭双雕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吴女恨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