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故事:冀中平原上的“地道医院”(2)
地下制药厂
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组建于1938年4月,最初驻扎在文安县苏桥镇。分区卫生部拥有医务处、药房、管理科和一个担架队。为采购医药器材,卫生部专门成立了药品器材采买组,到天津购买救护药品、器材、止血带、夹板等。为做好反“扫荡”工作,部队给每个战士发放了一条毛巾和一瓶防毒用的硼酸水。
为了对付冀中平原上的八路军,敌人展开了疯狂的“扫荡”,对村庄反复搜查和“清剿”。八路军部队作战频繁,经常转移,伤亡人员也逐渐增多。为了保障部队需要,第八军分区卫生部除了日常采购,按照自力更生的方针,组织人员动手生产卫生材料和一些药品。工作人员向驻地群众购买棉花和质量差一些的次布,制作成绷带、纱布和脱脂棉;研制蒸馏器,生产蒸馏水;按照配方,制作一些药品。1941年夏季,部队流行间日疟(疟疾的一种,是由间日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导致的疾病),可敌人封锁严密,很多药品无法采购回来,像盐酸奎宁这类治疗间日疟的药品更是奇缺。为了节约用药,提高疗效,部队医护人员便将有限的盐酸奎宁粉制成注射液,给战士使用,并推行民间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1943年,为坚持长期斗争,冀中平原抗日军民广泛开展“地道战”,村村挖地道,依托地道网,打击敌人的警备队、特务队、清乡队,粉碎日军的“清剿”和“扫荡”。这年9月,冀中第八军分区在饶阳县大宋驾庄建了一个地下制药室,长2米、高1.6米,可容8个人同时工作。这个地下制药室相当于一个制药厂,主要制作绷带、三角巾、腹带、脱脂棉、纱布等卫生材料,配制瓶装盐酸奎宁注射液,制作陈皮酊、远志酊、樟脑酒、托氏散、大黄末、健胃散等药品,供应部队。
地下医院
献交县军王庄(今泊头市西辛店乡军王庄)是一个不满百户的小村庄,群众生活贫困。1940年秋,该县大队医生杨国藩回到老家军王庄创办医院。
创院之初,困难重重,人员、经费、药品,什么都缺。杨国藩仅有几种常用药品和两把镊子,但他的工作得到了地方抗日干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军王庄党支部书记王恒昌,村长杨庆丰等人全力帮助他,县委、区委和几个群众团体派人送来猪肉、白面、药品、器械、暖水瓶等物品,解决了医院起步之忧。
军王庄医院收治的伤员都安排在关系可靠、抗日热情高的“堡垒户”家中。杨国藩每天挨门逐户上门看望伤员,为他们诊断治疗。
1941年,冀中平原的抗日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日伪军经常派兵搜查村庄。为了掩护八路军伤员,军王庄的群众将住在家里的战士认作儿子、兄弟、丈夫以应对敌人搜查。可这种掩护存在一定危险性,不是长久之计。上级指示,医院工作必须转入地下。于是,杨国藩跟村里的几个干部商议后,在几家群众的房底下挖地道,只用了几天工夫,就挖建了一座地下手术室和几个病房。建在地下的这些病房,有的是独立地下室,有的病房与病房相连。为方便照顾病人,通常行动困难的重伤员住在彼此连通的病房中,轻伤员住在群众家里,遇到日军搜查,再转入独立地下病房躲藏。
相关阅读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