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故事:李渊起兵反隋的抉择
关于李渊起兵反隋,历来说法不一,似乎很难给李渊一个公正的评价。李渊是隋朝的重臣,起兵反抗隋自然会落个叛主的罪名,可是他不但没有背上不光彩的名声,反而巧妙地博得“名正义顺,荡夷群雄,以拯百姓于凶危”的美誉。他是如何乘势而起,既达到了夺取隋政权的目的,又保全了自己封建贵族官僚的名节呢?
首先,隋炀帝忙着征辽,给各地的起义军提供了有利的形势,各种力量的起义军在不断地壮大,当隋炀帝发现苗头不对时,已经为时已晚。当时主要有三支较大的农民武装:山东、河北的窦建德义军,翟让、李密的瓦岗军和杜伏威、辅公祐的江淮义军。隋政权被农民起义军冲击得四分五裂,隋王朝已经到了朝不保夕的境地。李渊面对严峻的现实,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前途,是继续为杨家卖命维持功名利禄,还是改弦易辙去争取更大的利益呢?何去何从,李渊必须选择自己的前途。
关于晋阳起兵,李渊是决策的首要人物。可以说,李渊蓄谋反隋是早有打算的。因为他起兵前是考虑得十分周到的。当时18岁的李世民也参与了决策,李渊正是受了他的启发,但李渊觉得时机还未成熟,并没有答应李世民起兵。李渊地位尊贵,不宜结交一般的地主官僚和一些江湖人士。李世民却是合适的人选,他为人豁达,极易和部下打成一片,一些有实力、有威望能服众的人逐渐被李世民网罗到旗下,这在潜移默化中给了李世民结交豪杰的机會,促进了他在政治上的成长。李渊拒绝李世民起兵的建议,主要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强大的力量,不能给隋朝的政权以致命的打击,他不愿意轻举妄动。
李渊其实对隋朝的军事力量了如指掌,当然会保持着清醒的意识,贸然起兵必会步杨玄感的后尘。隋炀帝被困于雁门那一年,李渊就有起兵的打算,但是他放过了这个好时机,因为那会落得个“与突厥做内应”的骂名,同时担心反隋不能成功,就没敢冒这个风险。后来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威逼东都洛阳,隋炀帝远在江都已经无能为力了,李渊敏锐地观察到了时局的重大变化,等待已久的起兵时机终于到了。但他却装作不以为然的样子,很多人劝他起兵,他都加以拒绝,免得暴露自己。
按理说,李渊是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他脑中的君臣礼教的观念很重,隋炀帝虽然大逆不道,但作为臣子起兵反抗势必会落得个叛主的罪名,所以他必须慎重。他还顾虑到另一方面,就是如何利用农民起义军推翻隋王朝,自己又能够不被起义军击垮,而且要战胜起义军,建立全国统一政权。所以他静观不动,任凭起义军与隋王朝决战,即使奉命去镇压起义军,他也是避战保存实力。李渊揭竿而起的时刻,正值李密的瓦岗军兵临洛阳,隋炀帝弃长安游荡江都,隋王朝已经大部分失守。
相关阅读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