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故事:秦始皇的用人有道
秦始皇用人有道
嬴政13岁登基、22岁亲政,后来一统天下,做起了真正的“始皇帝”。他的皇帝夢之所以能够实现,除却本人的雄才大略,还得益于他知人善任、唯才是用、人尽其才的用人之道,使李斯、尉缭、韩非、姚贾等人有了施展才华、大显身手的舞台。
嬴政用人的过人之处,是求贤若渴,不拘一格,任人唯贤,放心放手,不乏既能容才之长又能容才之错的博大胸怀。最典型的表现是,他不单信任有加地将二十万、三十万、六十万大军,分别交与李信、蒙恬和王翦,而且没有设置任何旨在干预、限制他们行使指挥权力的藩篱或障碍。不仅如此,他还坚持不干预这些将领摆兵布阵、指挥作战的过程。为了争取尉缭,他甚至不惜以帝王之尊与之行平等之礼。相传,尉缭略懂面相占卜,在被秦王嬴政赏识之初,曾经认定嬴政的面相刚烈,当有求于人时,他可以谦虚友善,而一旦被冒犯时,就会翻脸不认人,变得残暴至极。他的结论是,这样的皇帝,缺少一颗恩泽天下的仁德之心。对此奇谈怪论、贬损之词,秦王却是充耳不闻,继续极力笼络他、放手任用他。
当然,一开始嬴政对李斯、尉缭、韩非、姚贾等并不十分信任,视他们为“外国人”“圈外人”,而非“自己人”,疑心多多,顾虑重重,以致要驱逐他们。此时李斯上了一篇《谏逐客书》,以事实为依据,阐述了客居秦国的人士,在助推该国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批评秦王对人才“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李斯还直言不讳、意味深长地写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说,看过《谏逐客书》后,嬴政恍然大悟,立改既往之非。
始皇帝也曾大开杀戒。据史料记载,一次秦始皇幸临梁山宫,俯视山下,但见丞相李斯随从的车骑数量多多,甚是不满。事后,有太监悄悄把此信息告诉了李斯。李斯惶恐之至,下一次陪皇帝出行时,立即大幅减少了随从。秦始皇见而不悦,怒火中烧,认定是有人给李斯透露了消息,遂逐一审问侍从。在无人承认的情况下,一股脑儿把上次跟在身边侍候的人,一个不留,全部杀光。这个记载在人们心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秦王朝的君臣关系完全是建立在暴力和算计的基础之上的,是地地道道的猫鼠关系,没有一丝一毫人情味可言。
其实不然。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既没有像后来的某些君王那样大开杀戒,也不曾像宋太祖那样玩什么“杯酒释兵权”的花招,他对那些功臣宿将继续委以重任,倚为心腹。唯有吕不韦,成了秦始皇唯一杀戮的重臣。用心细读《史记·秦始皇本纪》,便不难发现,秦始皇时代的君臣关系,是两千年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除了吕不韦,秦始皇与李斯、王翦、蒙恬等著名将相都关系融洽,亲密有加,且善始善终。秦始皇与李斯君臣30年,李斯的几个女儿都嫁给了秦始皇的几个儿子。秦始皇对李斯用人不疑,李斯对秦始皇也是鞠躬尽瘁。即便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大概也不过如此吧。比之汉武帝走马灯似的换相,接二连三地诛杀宰辅公卿,不难从中窥见秦始皇的过人胆识与气度,远远超出一般庸主。
相关阅读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