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故事会 > 故事荟萃 >

人物故事:民俗大师

2022-08-22 10:19:40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纪念张紫晨先生,张紫晨先生(1929—1992)是资深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的高足。他把短短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民间文学、民俗学事业

纪念张紫晨先生

 

张紫晨先生(1929—1992)是资深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的高足。他把短短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民间文学、民俗学事业。

张紫晨,原名张紫臣,笔名林一白,吉林长春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历任中国民研会秘书,原北京对外贸易学院讲师、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研会北京分会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团委员。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民间文学基本知识》《鲁迅诗解》《歌谣小史》《中国古代传说》《中国民间小戏》《中国巫术》《民间文艺学原理》《民俗调查与研究》,译著《北京地名志》等。专著《中国民俗与民俗学》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我能够认识张先生,这要感谢民俗学。

我从小受民间文学的哺育。中国共产党使我家翻了身,使我取得了中等师范学历,20世纪50年代参加工作后,就成了张先生的“粉丝”,经常刊载张先生大作的报刊如《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等,每见之必一读为快。后来与民间文学有缘,不断参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活动。

1983年,我在石家庄地区文联工作,有幸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推荐,参加了“全国民俗学讲习班”和“全国民间文学讲习班”。讲习班地点设在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先生、张紫晨先生主持,并驻班与学员同吃、同住。我有幸当面聆听了诸位民俗学先生如钟敬文、费孝通、容肇祖、杨堃、常任俠和张紫晨先生的传道、教诲,决定了我的人生方向:献身民俗学。

1994年,我奉调到河北省文联,在旭宇领导下,创办《民间故事选刊》,被任命为编辑室主任,从此我就再也没有离开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日夜为实现钟先生“献身民俗学”的嘱咐而奋斗。

时任河北省民协主席旭宇先生委托我与曹广智等共同倡导、创建了“河北民俗学会”,我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我在创办会刊《风俗通》时,请钟先生题写了刊名,并请张紫晨先生题了词。张先生写道:“探讨和发扬祖国民俗文化,可见出民族之根基,寻出中国之特色,有助于精神文明之建设。”先是刊登在《风俗通》试刊封二,《风俗通》创刊号再次在封二刊出。张先生的题词一直在像旗帜一样指导着我的办刊方向。

1991年10月,河北省民协与河北民俗学会联合举办河北民族民间文化研讨会,对张紫晨先生发出邀请,张先生不辞百忙,前来指导。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大大提高了研讨会的品位。

河北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娄熙元,在担任河北省民俗学会第一副会长后,参加了中国民俗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其间,娄熙元约我一同登门拜访了张紫晨先生,在张府,我亲自为张先生拍照,再次聆听了张先生的亲切教导,并共进午餐。我感到无比光荣。

相关阅读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

  • 故事会:一箭双雕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河中救人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

  • 吴女恨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