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精选散文:昔日,孤独的少年和尚(3)

2022-08-23 16:45:53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芭蕉树下的背影,可是,庵子因为年久失修,终于在某一天坍塌。怀素没有新的容身之所,他就请人帮忙在原址上搭建了一座简易的草庐。草庐被芭蕉林包围着,绿意盎然,

芭蕉树下的背影

可是,庵子因为年久失修,终于在某一天坍塌。怀素没有新的容身之所,他就请人帮忙在原址上搭建了一座简易的草庐。草庐被芭蕉林包围着,绿意盎然,怀素就自题为“绿天庵”。邻里乡亲看见怀素几年时间种了那么多芭蕉树,以为他攀上了城里的富家大户,约定前来高价收购这些芭蕉。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未见人迹。忽一日,却见怀素砍下芭蕉叶,晒到半干,一边喝酒,一边操起毛笔画起字来。大家觉得稀罕,于是前来围观。有人问怀素:你在蕉叶上写的是什么字?怀素回答:是草书。众人笑道:草书?我看你疯疯癫癫的,应该是醉书吧。怀素看了对方一眼,又狂放地说:对,是醉书,又叫狂草。

怀素的怪异行为和狂放姿态,令众人莫名其妙,大家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不久,零陵人都知道东山东麓有一座绿天庵,庵里有个喝酒吃肉的和尚,名叫怀素。

怀素虽然性情十分狂放,但他感情细腻,为人处世谋略办事颇为老到。尽管自己种了近万株芭蕉,但他发现在用蕉叶写字,即便两面都书写,甚至两面都书写数遍,也不过是片刻之间的事情。等到芭蕉叶长大可以书写时,好不容易出现的创作灵感及热情早就灰飞烟灭了。

如何才能及时表达出自己的瞬间感受呢?怀素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可行的方法,他找来几块纹理不粗也不细的木板,试着在上面书写,没想到感觉不错。由于怀素练的是狂草,运笔速度快,毛笔饱蘸浓墨落将下去不走墨,也不聚墨,于是他就以木板和木盘代替蕉叶,写了擦,擦了写,最后,木板和木盘居然都被他写穿了,这是何等的恒心和力量啊!

绿天庵边有一小池,这是怀素洗砚的地方,墨经常把池子染黑,后人称之“墨池”。怀素写穿了木板和木盘,自然也写坏了不少毛笔。每次他将写坏的毛笔丢在屋角,久而久之,竟有了一大堆。面对这些伴随自己艺术成长的毛笔,他感慨万分,终于在某一天将废弃的笔头、笔杆收集到一起,埋在地下,并垒成坟状,还用青砖围箍,称之为“笔冢”。

后来,陆羽听他讲了自己的经历,就在《僧怀素传》的开篇中写道:“怀素疏放,不拘细行,万缘皆缪,心自得之。于是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也就是说,少年怀素用芭蕉叶练字的时间急促而频繁,导致蕉叶供不应求,生长不及,他不得不改为木质的板或盘。

零陵东山景区是我常去的地方,那里曾有一个建于1992 年的怀素公园,公园里有一座气势恢宏的醉僧楼,楼的周边包括前面延伸到湖边的台阶两边,都是一丛丛绿油油的芭蕉树。零陵的芭蕉树不结果实,只生长无限的艺术镜像,散发出浓浓的墨香。醉僧楼的右侧有墨池和笔冢,相传是怀素遗留,那是一种精神符号,象征着勤奋与执着。怀素书蕉的故事,在永州人人皆知,其励志力量不亚于凿壁借光和闻鸡起舞。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