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精选散文:昔日,孤独的少年和尚(7)

2022-08-23 16:45:53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芭蕉树下的背影,怀素的表演很有个性,一般人书写在宣纸上,而他纵情书写,素绢、屏障、白墙粉壁上,无所不及;一般人写字在书房或厅堂,空间相对狭小,而怀素写字

芭蕉树下的背影

怀素的表演很有个性,一般人书写在宣纸上,而他纵情书写,素绢、屏障、白墙粉壁上,无所不及;一般人写字在书房或厅堂,空间相对狭小,而怀素写字的地方越大越好,“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襟气”,“狂僧有绝艺,非数仞高墙不足以逞其笔势”;一般人书写的时候,要么跟旁观者交流探讨,要么独自构思,不出声音,而怀素书写的时候不说话,但通常会突然高叫,“风声吼烈随手起,龙蛇迸落空壁飞”“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一般人书写速度比较慢,而怀素书写的速度非常之快,“大叫一声起攘臂,挥毫倏忽千万字”“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一般人书写除了板书题刻,字体相对较少,而怀素书写有时字体非常巨大,“新书大字大如斗”“一字两字长丈二”;一般人书写讲究笔墨浓淡相宜,精心布局,而怀素书写有时候“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纚半无墨”,“或如丝,或如发,风吹欲绝又不绝”……

怪异!真的是怪异!

其实,怀素初到长安时日子并不顺畅,因为他是南方人,水土不服,饮食不惯,所以经常生病。对于文艺界的一些聚会,他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怀素本是一个好动的人,到长安之后,他游览过大雁塔、立法寺、兴善寺等名胜古迹,还远眺过大明宫。站在大明宮外,想起自己景仰的李白在唐玄宗面前戏弄高力士的传说,而自己乃一和尚,现在到了皇宫外面却无缘拜见唐代宗,心里不禁凄然。

有一次,怀素生病了,又接到朋友的邀请函,要他去兴善寺参加一个笔会。因为这次与会者特多,还有不少政客,所以怀素不愿错过此机会,决定带病参加。为了不让朋友们失望,他提笔给朋友回了一封信,内容是:“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实疏。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赢也。九日怀素藏真白。”因为信中有“食鱼”字样,所以被后人称为《食鱼帖》。此帖也给后人研究他的身世,造成了诸多误会,不少人据此把怀素当作长沙人。

怀素年过花甲之后,心里孤独重生,忽然惦念起自己的家乡零陵来。于是,他决定落叶归根,奔向零陵。

他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他听说颜真卿刚刚到了洛阳,而在洛阳与颜真卿的相识相交,让怀素开悟不少。

大历七年(公元772 年)九月,颜真卿告假至洛阳迁移母亲殷夫人灵柩,十一月护柩至京兆万年先祖茔。颜真卿在洛阳待了三个月,怀素也留下近三个月。两人谈论书法,颜真卿问怀素:“你觉得屋子的漏痕怎么样?”怀素顿时明白:雨水随着漏屋的墙壁蜿蜒而下,由于墙是泥质,雨水受到泥的吸引与牵制不能迅速下行,形成凝重曲折之美。在谈及自己的体会时,怀素说:“贫僧观察夏天的云彩,发现它们随风变化没有定势,有时相拥相叠,出现许多奇特的峰峦,忽一下子,峰峦裂开一道道隙缝,如一条条曲折蜿蜒山径,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我想草书的变化也莫过于此,就像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笔画间的牵丝,就像墙壁上的自然裂缝,没有丝毫人工雕琢的痕迹。”颜真卿听后大发感慨:“这样高妙的理论,我还从未听到过啊!”怀素见机而作,他在离开长安时就把诗人们赠送给自己的诗歌收集成册,此刻正好拿出来请颜真卿为他作序,颜真卿真心欣赏怀素,他读了诗集之后,真的为他写了《怀素上人草书歌集序》,颜真卿在文中称赞道:“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其名大著。”十二年后的兴元元年(公元784年),颜真卿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颜真卿去世后,怀素老泪纵横,在后来的《藏真帖》中,从“颜尚书真卿”起,笔势牵引畅达,若行云流水,特别是“颜尚书”三字最抢眼,表达出自己对颜真卿的感恩与敬意。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