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精选散文:大海第一鱼(2)

2022-08-23 16:36:07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大黄鱼的故事,据有关资料介绍,大黄鱼为暖湿性近岸洄游鱼类,常栖息于水深60 米以内海域的中下层,喜浊流水域,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多上浮,白昼和小潮时下沉。大

大黄鱼的故事

据有关资料介绍,大黄鱼为暖湿性近岸洄游鱼类,常栖息于水深60 米以内海域的中下层,喜浊流水域,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多上浮,白昼和小潮时下沉。大黄鱼的最大特色是具有“聚众集群”习性,在生殖季节集群由外海游向近岸,形成春秋两季鱼汛。春汛一般在4~6 月,它们集中在苏、浙、闽各处近海产卵;进入长江口及毗邻海区的大黄鱼,产卵亲鱼均聚集附近30~40 米方圆的海区觅食,10 月逐渐转向外海较深水域越冬。秋汛则在9~10 月间的浙江北部海域形成。目前,东海海域的大黄鱼都是岱衢族大黄鱼。常见的大黄鱼有闽东族大黄鱼和岱衢族大黄鱼。目前闽东族大黄鱼品种已发展到第35 代,品质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而岱衢族还只发展到第4 代,贵族基因纯正。

我老家在三门县浦坝港镇渔西村。我,作为一个上世纪60 年代出生的海边人,亲眼目睹过村人们捕捞的堆成小山一样的野生大黄鱼,亲口吃过始终鲜甜在心里的野生大黄鱼,亲历家人们对野生大黄鱼的清蒸、家烧、剖肚晒鲞……那一件件、一桩桩往事,至今历历在目。

渔西,处于三门健跳港与浦坝港间的一个背山面海的海湾里。那时,由于经济条件和客观环境限制,当地还没有能力进行大面积围涂造田。处于浅海滩涂边的渔西人,主要依靠討海为生。猫头洋西岸绵延数百公里的海岸线上,纵深约有几公里宽的滩涂。每当潮涨潮落,汹涌的海浪反复击打着广漠的滩涂;海水在泥沙中肆意涌动,把寄居在滩涂中的鱼、虾、蟹等生物,与浑浊的泥沙一并掀起。原本深蓝透彻的海水,被搅成黄褐色的泥浆水,形成长数百公里、宽数十公里的浑水带,缠绕在浙中沿海的海岸线边。

水浑多藏鱼,只有在浑水里才能摸到鱼。作为地道的台州人,你若去青岛、大连、海南旅游,当你脚踩绵软的沙滩,以无比畅快的心境,徜徉在风光旖旎的海滨时,你会被那清澈的海水、碧蓝的海面迷得流连忘返。在羡慕那里的好环境时,你的内心,也会涌起对台州海域满是大片浑黄的海水的一种伤悲。殊不知,正是这片浑浊的海水,潮间带上那爿肥沃的滩涂,给台州人带来了绵延不绝的口福。有着八万平方公里的台州海域,正因为海水的浑浊,才成为了东部沿海微生物含量最丰富、沿海滩涂最肥沃的海区。这被浑浊海水覆盖的洋面,一直是大黄鱼等鱼群洄游、觅食的首选之地。台州,能以丰富多样的海鲜产品名闻遐迩,且水产品总产量连续二十多年保持在全省和全国的首位,与这片得天独厚的海域是分不开的。这是大自然对台州人的恩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人民公社时代的生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因为居住地靠海,每个生产队都打造有几条渔船,集中十几个精壮劳力出海捕鱼。捕鱼船大多是木制挂篷船,不能远洋捕捞,只能在近海的大目洋、猫头洋一带海域作业。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