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精选散文:大海第一鱼(4)

2022-08-23 16:36:07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大黄鱼的故事,我外婆的娘家在临海杜桥。过去,那里靠海更近。外婆从小就在海里摸爬滚打,也非常喜欢黄鱼,经常给我烧黄鱼吃。村里鱼汛期间捕捞回来的海鲜,黄鱼

大黄鱼的故事

我外婆的娘家在临海杜桥。过去,那里靠海更近。外婆从小就在海里摸爬滚打,也非常喜欢黄鱼,经常给我烧黄鱼吃。村里鱼汛期间捕捞回来的海鲜,黄鱼和白蟹产量最高。装满鱼蟹的竹篓,经常把生产队的公屋挤得难以落脚。自然,黄鱼比其他海鲜多了,价格也就相对便宜。据有关资料记载,黄鱼味甘咸、性平,入肝、肾二经,肉质鲜嫩,富含蛋白质,是鲜食佳品,对人体有滋补作用;肉质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多蛋白,中老年人和体质差的人,尤其妇女产后体虚者,常以鲜食黄鱼滋补;除了鲜食,黄鱼还可以制成罐头或者加工成“黄鱼鲞”;黄鱼鳔可以干制成名贵食品“鱼肚”,又可制成黄鱼胶,也是工业用高级原料;鱼鳔炒炼,焙黄,制成中药“鱼鳔胶珠”,可治疗胃溃疡、肾结石等;鱼耳石研末后,与其他中药配伍制成“鱼脑石散”,对治疗鼻窦炎有较好的疗效。每当从生产队里分到海鲜,长辈们总是先挑出大的、新鲜的装进菜篮,分批次送给邻近无渔业的亲朋好友,我家就有里宅村的伯爷、岙口村的叔叔、赤坎村的舅公、龙坑村的阿姨……

吃黄鱼是我儿时的独爱。每当村里的船队回来时,我就知道晚餐又有黄鱼吃了。外婆她们总是提前动手,将洗干净的黄鱼,放在厚厚一层猪油里煎过,再浇上黄酒和水,和上生姜、葱头和红糖,在柴火镬里熬到透出香味。黄鱼端上桌时,那鲜嫩的肉质,柔而不腻的汤汁,让人胃口大开,吃到嘴里,真是鲜甜到心里。家里的黄鱼,除了送人和鲜吃外,留下的大多被开膛破肚,做成鱼鲞晒干后,储藏在谷仓里、米甏里,待过鱼汛期后的农忙季节,和着粳米、虾皮,熬成鲞粥当点心吃,既香糯又甜美,还有开胃、清火、生津、活血的作用。

大黄鱼的生长速度较快,也是当时捕捞产量较多的主要原因。在中国的渔业发展史上,被当作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重大事件,恰恰就是那时的沿海渔民,残忍地利用了黄鱼固有的两个致命弱点,而做出的极端行为:一是大黄鱼具有发出强烈声音的能力。小时候,外公和舅公等老人,经常给我们讲“海里的黃鱼会唱歌”的故事。黄鱼的主要发音器官是鳔及其两侧的声肌。当声肌收缩时,压迫内脏使鳔共振而发声。在生殖季节,雄鱼会发出“咯咯”“呜呜”的鸣声,像夏夜池塘里此起彼伏的蛙鸣,也是肚子饿了,亟待进食的乞讨声;雌鱼的叫声稍低一点,犹如那没电的夜晚,点亮煤气灯时发出的“哧哧”声。在鱼群密集时,那声音如厨房里烧水的沸腾声,抑或是森林里的松涛声,声音之大在所有鱼类中是少见的。那时,生产队里还没有机帆船,大多是吨位很小的木帆船。许多帆船组成的捕捞船队,一旦出海捕捞,渔民们分工明确,管撒网的,管门舵的,还有用耳朵管侦探的。在海上,那些管侦探的船工,只要把耳朵贴在船舱板上,就可以听到水下黄鱼群经过时嘈杂的叫声,判断出鱼群的大小、密集程度和所在水下位置等。这样,捕捞时往往撒网地点把握很准,在拉网时,一网上来就是沉甸甸的收获。二是大黄鱼又叫石首鱼,脑袋里有两块耳石,是身体入水的平衡物,也是辨别一些食物类别的感应器,但对音响的骚扰非常敏感。由此,正是黄鱼固有的这些弱点,不知从哪时候、哪地方传入的一种叫作“敲梆渔”的掠夺性捕捞,在沿海渔民中盛行。那时还没有机动帆船,渔民们在木帆船船头绑上毛竹筒,在听到鱼群叫声并确定鱼群位置后,将毛竹筒插到水下,随着船老大一声令下,渔民们用硬木棍使劲敲打毛竹,以震耳欲聋的声波,传入海底来震慑鱼群!“敲梆”时,整个海区全是“噼里啪啦”的声音,那声音与大黄鱼的耳石产生共振,令鱼儿不堪忍受声波的震动。被震晕的,纷纷浮上水面,金晃晃的一片;没有震晕的,仓皇逃窜,全被兜进了事先设下的“天罗地网”。这样的捕捞方法,成本低,效率极高,只要是大黄鱼,不分大小,无一漏网,一次性可以捕捞几万斤,几次下来,黄鱼群近乎遭受灭顶之灾。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