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文化老树(4)
一棵老树
这三十余年,先生虽“闭关”在念楼中,声名却日渐隆盛,影响却日渐深远。在当代中国出版界,先生应该是极少数走出了行业圈子的人。出版是名山事业,一辈子青灯黄卷地冷坐,也许能换来后世的些许声名,但也大多囿于读书界,如先生这般能走出文化人圈子,被当世奉为公共人物的,实在凤毛麟角。有一回汪涵见到我,请我帮忙找套书,竟是先生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初编。社里没找到,最后逼着一位藏书家割了爱。汪涵得书,感激不已,说钟先生是他最崇拜的文化元老。丛书100 本出齐,汪涵策划将先生的故事做主题,在其节目中为丛书做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推广。汪涵主持的是娱乐节目,我担心钟先生在非知识界受众中缺少影响,汪涵却信心满满:先生已是跨界偶像,小朋友们十分崇拜这种文化活化石!节目的收视率果然高,证明了汪涵的眼光和判断。除了各类媒体的报道,出版界也接二连三推出了《众说钟叔河》《钟叔河书信集》等图书,助推先生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标记的公共文化话题。
作为一代文化偶像,先生的影响,一方面来自其编辑和写作,另一方面来自他与前辈和同辈文化名人的交往。先生编辑的多种图书中,影响最大的是“走向世界丛书”。在改革开放大门欲启未启的那一刻,先生将鸦片战争之后半个世纪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文字记录整理编辑,将那段悲催时光中国人忍辱负重走向世界的坚忍毅力、坎坷心路展示出来,为当时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种丰沛原真的精神参照,同时也为中国近代史、外交史、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素材。这个工程浩繁的史料集成项目,耗费了先生半辈子的心血。尤其是亲自撰写的二十余篇叙论,凝聚了先生的思想、学问和才情,是中国当代既研究有据,又立论高蹈,既忧国忧民,又趁才纵情,既专注精深,又天马行空的史论。先生素倡短文,所著的散文,亦多短小精悍,而这些叙论却洋洋洒洒,都是非尽意而不收笔的大块文章。与清季作者的文字一并,今古互鉴,堪称双绝。
在与前辈名流的交往中,先生是位有心之人。所谓有心,一是真诚讨教之心,二是终生铭记之心,三是名师高徒之心。先生与周作人、钱锺书夫妇等的交往过从,对先生的编辑与写作形成重大影响,同时也对其声名形成了重大影响。先生不断讲述这些故事,展示这些信札,让人明确感受到先生交集之高伦、取法之高蹈,所谓学问有源、师从有脉。公允地说,先生对世道人心见识通达,在如何运用人生资源上绝不迂腐。先生虽看不上编撰故事去做名人秀,但也不愿把真实的过从交往故作矜持遮遮掩掩。一个文化人,要想走出圈子,除了卓越的學术或艺术建树,重大事件在不在场,著名人物入没入眼是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要有故事可讲,并能把故事讲得精彩动听。读读黄永玉先生写沈(从文)老,余秋雨先生写巴(金)老、黄(佐临)老的文章,我们便能理解钟先生的这种“有心”之举。当然,由此也可以见识钟先生古灵精怪的另一面。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