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文化老树(5)

2022-08-23 16:23:01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一棵老树,走向世界丛书初编出版后,重大的社会影响与清冷的市场反应形成了反差,拟定出版的另外六十多本是否续出,出版社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有些犹豫。钟先

一棵老树

“走向世界丛书”初编出版后,重大的社会影响与清冷的市场反应形成了反差,拟定出版的另外六十多本是否续出,出版社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有些犹豫。钟先生告诉我,另一家出版社愿出,问集团是否允许转让选题。事后有同事说,这是先生欲擒故纵,意在以此催逼丛书的出版。不管先生是否用心使计,我觉得这套书必须按策划如数完成。当即找来岳麓社社长,令其加快推进丛书编辑出版,并承诺拨付专项经费。集团每年挣十多亿元利润,如果因为经费使丛书残缺不全,甚至被人抢走,我觉得不仅是自己的失职,也是湖南出版业的耻辱。有了“不差钱”的底气,先生领着曾德明、杨文辉等年轻编辑,于2017 年将丛书100 本全部付梓,先生平生最大的一桩心事,终于如愿以偿。

我知道“走向世界丛书”早,大约是在丛书刚刚立项的时候。钟先生有一个交谊甚笃的朋友,名叫朱健,当年是“七月诗派”成员,后来被打了“胡风分子”,复出后在潇湘电影制片厂工作。我认识朱健先生在先,钟先生的好些故事,是从朱先生嘴里听来的。比如有一回在旧书店,钟先生看中了一本民国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但书已被人抢先得手,那人正在掏钱付款。先生灵机一动,说书是家中孩子偷出来的,专程跑来赎回。书店老板和付款人一听,觉得既是书主不舍,只好让先生把书“赎”了回去。丛书编辑的信息,也是从朱先生处得知的。但真正找来丛书阅读,却晚了好些年。

一年在青岛,偕友拜谒康有为先生故居,得知变法败后亡命,他曾经游历海外三十余国,我便心生好奇与向往,于是找了他的《欧洲十一国游记》来。康有为原本文章笔走龙蛇、势若江河,辩史鞭辟入里,状物栩栩如生,加上感时忧国的那一腔义愤,读来自然上瘾。之后我又将丛书初编中的大部分读了。由此我理解了钟先生编辑丛书的深意:中国如何走向未来,取决于中国如何走向世界!我领悟到,一个现代人,如不了解世界的来路与现状,便永远活在古时的夜郎国里。从此我将海外游历当作重要的人生课程,不仅带着身体,而且带着灵魂上路,先后游历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并仿康有为,将所历所思记录下来,后来编辑成了一本散文集《满世界》。

因为我的游历和记游与丛书相关,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提议请先生作篇序言。我拿了书稿去念楼,心中颇忐忑,不知先生是否看得上。先生若不入眼,虽不会直挺挺说文章不行,但一定会找一个得体的理由婉拒。先生爱惜羽毛,在圈里早有口碑。我戰战兢兢说明来意,先生果然怅然一叹:“唉!你早几个月来,这事都好办!给你写篇序也是应该的,但现在不行了,因为我已宣告年事已高,不再为人作序!”随后起身找来一本杂志,果然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有“自此不再为人作序”的宣示。于情于理,我不能强求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食言,于是收回了请求。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