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精神故乡
家在周口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自己是没有故乡的人。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东北的一个小城度过的,我对白山黑水很有感情,那里却不是故乡。在我上初中二年级下半学期时,随父母一起回到了他们心中的故乡,也是我的出生地——河南周口。
三十多年前的周口,于我而言,是疏离的。对“周口”这两个字,我像很多外地人一样,更多的熟悉反而是来自历史课本上讲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这个叫周口的城市,那时还是周口地区,虽是故乡,我却有初来乍到的陌生。
在我上初三时,遇到一个同学,他和我一样,也是因为父亲从部队转业,从另外一个城市回到周口。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从大城市回到小城,自是有更多的不适应。因为座位相邻,我们之间说话自然多一些,记忆最深的话题就是对这座城市的感受。我说:“真想不到,这里只有一个商场。”他说:“那么小,是公园吗?”我说:“这里大街上怎么这么多卖甘蔗的?”他说:“还可以满大街地随意扔甘蔗皮。”我说:“坐火车还得在漯河转车。”他说:“公共汽车也没有。”说起来到周口的历程,他笑起来:“我不想回来,这里没有博物馆,没有故宫,我爸为了骗我回来,说这里有个凤凰台,和故宫的建筑风格是一样的。我回来一看,就是一个小市场。”我也不禁微笑,这个凤凰台市场在当时还算得上是周口的标志性建筑,入口处是一座两层高的门楼,采用了仿古式建筑风格。
说来有意思,我上大学时,这个爱和我说话的男同学又去了他心爱的北京当兵。可能因为我们相遇的交集点是周口吧,在通信中,我们话题的交集点还是周口,只不过已经开始融入了对周口更多的了解。我会和他说起自己读到《诗经·陈风》里“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读到孔子陈蔡绝粮弦歌不辍,终于知道古地名“陈国”的都城“宛丘”就是周口的淮阳,“弦歌台”是对孔子三次来陈讲学的纪念。当书中的地名与自己的故乡联结在一起时,突然觉得这个被湖水环抱的地方那么有文化。他会和我说假期回到周口,和朋友一起到“彼泽之陂”,感觉湖中的荷花有了不一样的美,还吃到了一道特色菜:传说中孔子吃過的蒲根——后来被称作“圣人菜”。
陈风拂过湖水,也拂过出现在夜空的月儿。明净的月光下,更多出几分想念和守望。后来,无数次一起举头望月的我们俩成了一家人,我们的小家就安置在让我们相遇的周口,也是我们的父辈心心念念要叶落归根的故乡。那时,他不仅仅因为是家中的独子而选择留在父母身旁,也因为他与我很多的共同记忆都在周口,更因为我们的情感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慢慢开始扎根。再后来,我们的女儿出生在周口,成长在周口,大学毕业又回到周口。毫无疑问,在女儿的心里,周口就是她最最熟悉的故乡。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