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精神故乡(2)
家在周口
周口也早就变了样子,尤其是这几年,说日新月异一点也不夸张。就在我们居住的老城区周围,自己那么熟悉的地方,还是可以看到不断变换的风景:今天路边又多了一个小游园、微景观,明天那里又多了一个书吧、市民驿站。周口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有城市范儿,这是最直观的感受。推开窗子就是满眼绿色,出门就是街角游园,越来越多的花草树木围绕在我的身边,这对喜欢植物的我而言,真的多出许多幸福感。晚上我俩在街边散步,我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将手机的镜头对着新发现的一棵正在开花的树,或是一片正在盛开的小花。入眼入心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可以歇脚的每一个小亭、每一张座椅,这些细微汇聚成的巨大变化总能不断地带给我惊喜,真是养眼又养心。
有一天散步时,我和爱人边走边聊。想起多年前刚到周口时的话题,我感慨,现在周口真干净。他感叹,是啊,这些年周口的变化真大。我说,现在周口有高速、高铁加航运,还有在建的机场,到哪儿都方便了。他说,不只有高楼、商场,还有24 小时开放的智慧图书馆,周口更有文化气息了。我说,我最高兴的是公园多起来了,还有植物园、动物园、绿色基地,每个季节都有可看的花……我们俩一起,见证了、也见证着周口的精彩蝶变。
现在,我们在新区买了新居,就在周口的母亲河——沙颍河畔。如今的沙颍河两岸变成了景观带,在我心里,莫若说是变成了大花园。这里有大片大片金黄耀眼的金鸡菊,紫云浸染的马鞭草,粉嫩可人的粉黛乱子草,明亮忘忧的萱草花,五彩斑斓的波斯菊……不用出周口,甚至不用走远,就可以看到许多自己想看的花儿。小区里也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这样的环境,就像住在花园里,走出小花园,还有大花园。
新居离周口市博物馆不远,可以时常去感受一下文物里的周口。我最喜欢站在其中一展厅一巨幅老子画像前,看他在一团紫气中骑着青牛款款而来,苍髯飘飘,衣衫飘飘。我对他的亲切感,来源于父亲书架上各种版本的《道德经》。从十几岁开始,我也自然而然地翻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精神世界。这位诞生在周口鹿邑太清宫的先哲,赋予了周口大地更丰富的文化底蕴,也让更多的周口人去热爱他的著作。还记得我女儿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信封里,同时装着学校留的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经典、品味经典,还列了几个备选书目。我知道她一定会选《道德经》,结果也的确如此。毕竟,她的血脉中流淌着一种文化传承,这种传承在无形之中替她做出了选择。老子让我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向何而去,也让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
找到精神故乡的我,也终于在心灵深处找到并认定了自己的故乡——这个叫周口的城市,终于在我心里变得熟悉而亲切、认同而热爱。我,我们,我们的孩子,都在这个城市里扎下根来,深深地。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