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记忆中的往事

2022-08-23 15:24:03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往事,2006 年,我曾陪同著名艺术家阎肃老先生去陕北采风,从西安出发一路北上,经过不少村庄市镇,在高原小镇上吃过午饭,进入延安市区,街道两旁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往事

 

2006 年,我曾陪同著名艺术家阎肃老先生去陕北采风,从西安出发一路北上,经过不少村庄市镇,在高原小镇上吃过午饭,进入延安市区,街道两旁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阎老禁不住感叹道:“变了、变了,全都变了,老区人的精神面貌、穿着气质全都变了!”闲谈中得知,阎老曾于上世纪70 年代到过延安,眼前的景象与他的记忆中的已经天翻地覆,简直不敢想象。

让我们把时光影像回放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衣着的视角看看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那时穿衣,只要遮羞保暖就行,别的顾不了许多。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补一补,老三还得接着穿。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既是件欢天喜地的大事情,因为一个片区的学校要集中起来举办隆重的庆祝活动,热闹而喜庆;又是一道愁煞人的大难关,因为要求统一着装,即不管男生女生,一律上穿白衬衣,下穿蓝裤子,佩戴红领巾。这个要求今天看来一点也不高,可在当时竟把不少家长难住了。那时孩子们的衣服,都是七拼八凑的,哪有协调搭配的呀!于是扯点布料赶紧做,扯不起新布料就用颜色接近的剩布头、边角料凑一凑,或是把小衣服往大接、大衣服往小改。如此煞费苦心,为只为孩子能欢欢喜喜地过个六一,避免小小年纪自尊心受到伤害。

如果是参加重要仪式,特别是担当迎亲、送亲队伍里的角色,为了穿得体面些不让亲家人笑话,往往需要倾多家之力,凑出一身像样的衣裳,撑起这三两日的面子。这在今天似乎不可想象,可在当时司空见惯,一点都不奇怪。好在那时的乡里乡亲常能互相帮衬、互通有无,大家抱团取暖,彼此没有秘密。我父亲那时任大队会计,管着大队部的公章。那年月队里的社员去乡上、县里办事都要开介绍信,所以常有村里人来我家找父亲开介绍信盖公章,有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老大爷,有身强力壮的中年汉子,还有絮絮叨叨的大婶大嫂。但来的乡亲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就是身上穿得一律破破烂烂,少有一件是新灿灿整装像样的,有的甚至棉衣破了洞,露出灰扑扑的棉絮来,一边和我们拉话话,一边不停地用手指头把棉絮往破洞里塞,看上去实在寒碜!现如今,哪里还能见到这样的人呢!

由于缺少毛衣绒衣,更没有什么呢大衣,为了御寒,我们常常把家里所能找到的单衣一层一层地往身上叠加,管他什么颜色面料与薄厚,只要加厚些能抗风就行,这样身上虽然暖和了,看不出什么端倪,可是领口和袖口处暴露了“马脚”。因为一层一层、深浅颜色的翻领在脖颈处臃肿成厚厚一堆,还有两只袖口参差不齐、七长八短的,怎么捂也捂不住,看上去实在滑稽得很。有一次在城里生活的表妹见我这身模样,异样地打量我老半天,摸着我层层叠叠的袖子笑着说道:“哥呀,怎么还这样穿衣服呢?”我一时窘得不知如何回答。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