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拉煤的路上

2022-08-23 15:22:07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拉煤路上,那时候,父母都在巩义县双槐树村生产队劳动,靠工分吃饭,分值低,手头窘迫,家里子女五个,花一分钱都得反复掂量。我们村北傍黄河,岭高沟深,风景美,但山区冷

拉煤路上

 

那时候,父母都在巩义县双槐树村生产队劳动,靠工分吃饭,分值低,手头窘迫,家里子女五个,花一分钱都得反复掂量。我们村北傍黄河,岭高沟深,风景美,但山区冷得早,每到入冬,家家户户都得备一车煤过冬。为了凑够拉煤的本钱,父亲常在冬季来临前,就上煤窑拉脚赚钱。一车煤千把斤,成本九块,拉到集上能卖十二块。拉够三趟,就能赚出一车煤的本钱。

煤矿在大峪沟镇上,距双槐树约三十里地,全属丘陵地貌,凸凹不平。其间最难走的有两段,一段当地人称“压腰坡”,一段拉煤人叫“癑死牛”。“压腰坡”在集沟村东岭到海上桥村东岭之间,有二里多,呈V字形,一下一上。拉架子车上坡靠死拉硬拽攀爬,下坡凭胳膊驾肩膀扛刹车,真是“ 上坡不美,下坡蹲腿”。“癑死牛”是钟岭村山顶到大峪沟煤场一段陡坡,约四里地,落差超三百米,若不歇气地赶牛将一车煤拉到山顶,连牛都会累死。遇到这样的路段,人力拉的就得盘坡——两辆或三辆车的人结为一组,先合伙把一辆车弄上坡顶,喘过气后再把其他的车拉上来。拉煤的往往都是鸡叫头遍就出发,早饭时赶到煤场,装好煤就搁上盘坡,上“癑死牛”。等把车全部弄到山顶,来到310 国道往站街去的交叉口,就到了午饭时刻。那里有茶铺和修车铺,大伙儿每人买一碗茶,拿出自带的干粮——麦面掺红薯面花卷馍,就着咸菜疙瘩,一顿饭就打发了。吃饭期间是最热闹的时候,各村里东家长、西家短的私密趣闻,大伙喷得津津有味,不时爆起阵阵笑声,还有的年轻人吹口琴,有的说快板书,也算是苦中作乐吧。

1970 年,我16 岁,初中刚毕业。眼看已过立冬,因父亲身体不太好,还没有备下过冬的煤。我知道为父的不易,决定替父亲分忧,去拉煤。起先父亲高低不同意,担心我年龄太小,驾不住车。后来十三岁的弟弟提出和我做伴,父亲才勉强答应,并向生产队申请使用牲口。头天晚上我和父亲到饲养室联系,队里有十几头牲口,选择用“大黑驴”,因为它牙口老,性情温驯。特别叮嘱饲养员,晚上多加把料,我和弟弟年龄小,又是头回拉煤,用它放心。

第二天早上,鸡叫二遍,母亲就催我和弟弟起床吃饭,备好干粮打发我们上路。去时是空车,我们学大人模样,将大黑驴塞进架子车杆中套好,兄弟俩坐上,“嘚儿”一声赶着驴出发了。那时都是砂石路面,虽然坐在驴车上少不得颠簸,但一路还算顺利,我们感到轻松自在,不由麻痹大意。架子车上没有刹车装置,下坡全靠驴屁股使劲扛。到钟岭山顶下“癑死牛”大坡时,本应将驴卸下套来,由人驾车下坡,因为我们是生手没有经验,继续坐在车上任由大黑驴驾车下坡。坡陡加上两个人的重量,下到半坡时,大黑驴实在扛不住了,撩开蹄子,顺势向坡下狂奔。驴惊了!这大坡一边是山崖,一边是深沟,继续狂奔,不是撞崖,就是掉沟,后果不堪设想。我和弟弟吓得魂飞天外,浑身冒汗,呆若木鸡,手足无措!路上少有行人,大都是拉煤的。千钧一发之际,不知谁大喊一声:“快跳车,把车掀翻!”受到提醒,我急忙拉着弟弟奋不顾身跳下车,用尽全力把车掀翻。驴不跑了,我的一只脚却因慌乱压在了架子车下边。当时穿着棉裤,也不觉疼。在别人的帮助下,我们将车翻过来擺正,套好牲口,弟弟牵着,我驾车,来到煤场。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