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飞翔的鸟(7)
老人的湖
那时的他每次猎捕野鸭都收获颇丰,一次可以猎取上百只,偶尔有过上千只的经历。当然,收入也不在话下,捕获到与野鸭野雁混群的豆雁也是常有的事。
他最后一次捕鸟是在16 年前的开春,他刚在船上架设起排铳,还没来得及射击猎物,就被保护区的巡查人员逮了个正着。保护区对他进行了严厉的处罚,还把他们这些违法人员集中在一起参加生态普法教育,让他懂得了生态平衡关乎洪湖的每一个人。当他得知要建洪湖湿地保护区,尝试着报名当巡护员时,却因为曾经有过偷猎的污点,遭到保护区领导的拒绝。为了打消领导的疑虑,他提出愿意以志愿者的身份先干一段时间,保护区人员见他熟悉洪湖情况,便吸收他当了临时的巡护员。
他从此摇身一变,从打鸟人变成了护鸟卫士。刚开始他思想没有什么改变,只是作为一种巡查的工作而已。可有一天,他看到三只被围网困住的野鸟,他跳进冰冷的湖里将它们救出并放生时,三只野鸟围着船盘旋了好几圈,鸣叫不止,久久才离去。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这些生物都有灵犀,也懂得感恩。从那时开始他真正热爱这些与自己相生相伴的鸟儿。从那以后,他救助落难的各种鸟类几百只,成功孵化、哺养野鸭一千多只。他对水雉、须浮鸥、牛背鹭、灰雁、绿头鸭等等的鸟儿生活习性,已烂熟于心如数家珍。
如今的洪湖没收了渔船,拆除所有的围网,种植水草,恢复了原来的生态地貌。野莲、野菱生、黄丝草等水生植物生长茂盛,濒危野生植物野大豆和粗梗水蕨消失近20 年后又回到了洪湖。湖里的鱼虾多了起来,多年不见的黑脸琵鹭和小天鹅也重新回到洪湖来安家。以前洪湖鸟儿最少的时候只有几千只,现在仅过冬的候鸟就超过十万只。洪湖又恢复到了水长天阔、鸥鸟翔集、鱼虾嬉戏的人间天堂。老人现在又把自己喜爱的那首歌挂在嘴上,“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清晨,头雁飞上了屋顶,眺望着北方。
老人知道雁群即将踏上迁徙的征程。他从屋船中吃力地拖出两筐苞谷,这些都是为豆雁长途跋涉准备的口粮。豆雁在迁徙途中停留觅食,最多只能糊弄个半饱,他今天要让它们饱餐一顿垫底。豆雁们迅速从各个方向聚集过来,它们在老人抛撒苞谷时欢呼雀跃,老人兴奋地高喊着:“吃饱了,好好上路。”
豆雁饱餐后,复归平静。头雁再次飞到栏杆上,发出一阵啼鸣,豆雁们迅速集结在一起,排成几排,这是它们特有的告别仪式。
头雁的一声鸣唳,率先从栏杆上腾空而起,扇起一股旋风,直上碧空蓝天。随即豆雁们抖动翅膀,一只只一串串地踏水击波,形成一溜溜的水浪,随即起飞爬升直冲上天,展现出一幅蔚为壮观的风景。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