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历史见证者
历史的脚印
一
去年春三月的一天,天上飘起小清雪,雪花纷纷扬扬的,身后雪窝留下两行浅浅的脚印。我走进坐落在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29 号的北大红楼,从楼上依稀可见故宫东北角的角楼,在瑞雪中,飞檐斗拱肃然,宛若静静的历史见证者。
北大红楼是座百年建筑,没有故宫的宏伟,也没有故宫的气魄,却积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精华和共产党先驱者的脚印。漫步红楼,倾听脚下红色地板的声响,犹如一脚踏入百年前的北大校园。我眼前仿佛有位身着长袍马褂,椭圆脸,留着八字胡,戴着圆形眼镜的先生,在对我自信而深沉地微笑……儿时,先生的形象就定格在脑海里了。小学历史老师指着黑板前挂的画像告诉我们,他就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那会儿,老师给我们讲的是,他身为北大教授、图书馆主任,月薪起步为120 块银圆,后增加到240 块银圆,却过着俭朴,甚至寒酸的生活:冬天一身棉袍,夏天一件布衫;一顿饭也常常是一个大饼卷一根大葱。客人到访府上,见他小女儿穿着红粗布小棉袄,外套蓝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都油光锃亮的,这哪儿像北大名教授的千金啊。要知道20 世纪20 年代,一块银圆足以买十六斤大米,四五斤猪肉,一百二十个鸡蛋,六尺棉布的。
几年前,在李大钊故居的陈列柜中,我看到一张发黄的薪酬表,方知李大钊的薪水再加上稿费,每月可达300 块银圆。即便这般高薪,他夫人赵纫兰却时常为柴米油盐而发愁。原来丈夫将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用作党的活动经费,余下的还要抽一部分来接济贫困的进步学生。这就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情怀。这种情怀是植在心田的种子,由心灵的热土培育,是血管的热血浇灌,从发芽的那天起就以“铁肩担道义”为己任了。
北大红楼1918 年落成,适逢北大成立20 周年。那年李大钊29 岁,而我这个年龄,大学刚毕业一年。那会儿,他人在东城的红楼上班,家在西城的石驸马后宅35 号(现新文化街文华胡同24 号),租住一套三合小院平房。每天清晨,从西城到东城,他要步行六七公里,一路脚印也就留在了那里。
我想北大红楼是幸运的,落成伊始,就成为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也留下无数仁人志士的脚印。这里有李大钊的办公室,有毛泽东工作过的图书阅览室,有鲁迅授过课的大教室……当他们的脚步声从这里响起时,全中国都能听得到他们的声音。
我怀着崇敬之情走进红楼119 室,这是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的办公室。尽管讲解员坦言室内除墙上那个旧式壁挂电话机外,所有摆设都按那个年代特点仿制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去推想当年壮怀激烈的场景。李大钊是为真理而播撒火种的人,他的青春和北大的青春都在这里燃烧过。我似乎看到1919 年春天,他在办公桌前奋笔疾书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率先在中国系统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我似乎看到了1920 年秋日,他在这间屋子发起成立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让红楼成为北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重要场所。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