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历史见证者(2)
历史的脚印
伫立红楼,我肃然想起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一幕,展览大厅摆放的那件国家一级文物——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李大钊慷慨就义时的绞刑架。1927 年4 月28 日,年仅38 岁的李大钊和十九位共产党人被军阀张作霖秘密绞杀。李大钊是第一个登上绞刑台的,他身着棉袍,从容淡定地在刽子手的镜头前留下最后一张照片。看着锈迹斑斑的绞刑架,我不禁想起1918 年11 月15 日,北京大学在天安门举行的演讲大会上,李大钊登台作了题为《庶民的胜利》的演说,他信心满满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二
寻着李大钊先生的脚印,我又联想到共产党人于方舟的名字。他没有李大钊那么大名气,但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是天津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他和李大钊的渊源就在于他是1923 年经李大钊介绍入党的。
1927 年12 月30 日,李大钊壮烈牺牲八个月后,他也英勇就义,年仅27 岁。
2013 年春日,我在天津宁河七里海,寻觅到于方舟留下的脚印。那次,我与几位北京作家受史学家、书法家郭景兴先生之邀来到七里海。记得同行的有柳萌、峭岩、李炳银、王宗仁、顾建平等人。郭景兴和柳萌先生都是宁河人,谈及七里海,他俩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了于方舟的名字,称他是宁河人的骄傲。郭景兴告诉我,于方舟在南开大学读书时,就是周恩来的同窗好友。1924 年他与毛泽东、瞿秋白等十七名共产党人在国民党一大被选为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候补执行委员,他为候补执行委员。1924 年春,他主持成立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并当选为书记。
我们在七里海游弋,游艇划破湖面,溅起的浪花与湖心岛的芦苇丛相映成趣,真的很美。柳萌先生聊起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寻路》,说剧中就有七里海的镜头,展现了陈赓受周恩来委托来津与地下党同志接头的场景。
我当时在写长篇传记文学《守桥翁的中国梦》,书中提到这段往事。我在宁河档案馆查找到,早年周恩来和于方舟曾在七里海和裱口村一带从事革命活动,两人的脚印也遍布了七里海各个角落。裱口村是于方舟老家,离七里海有12 公里。为避免暴露行踪,他们在七里海总要划船到芦苇荡深处,在碧水绿苇之间谋划革命策略,研读马列书籍。他们有时举起手枪对掠过的野鸭瞄准练枪法,有时触景生情吟诗作赋相互切磋。两人形影不离,一出去就一整天,中午都是于方舟夫人和族中一位长者驾船过来送饭。
有一次,于方舟陪周恩来到裱口村头的潮白河大堤散步,举目望去,洪水泛滥,田园淹没,一片凄凉,不由黯然伤神。他对周恩来说:“等将来全国解放了,建立了新中国,一定得在这里修座扬水站,变水害为水利,造福老百姓。”周恩来连连点头说:“我相信会有那一天的!”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