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选择记忆(7)
稻乡惦记
有了这样的情况,在晒场上分稻谷时就有一些故事发生。
那也是在傍晚,干完了一天的农活,大伙儿安安心心地聚集到晒场上分稻回家,家家户户都挑来了自家的空稻箩。晒场上人多嘴杂,叽叽喳喳,甚是热闹。社员各自用自家的稻箩装好稻谷,过秤,上账,而后挑回家。故事就发生在过秤、上账环节,那可是核心环节。有位老先生装满稻箩,没有过秤、上账,将一担稻谷径自挑回家去。他动作迅速,手脚麻利,很快便从家中挑着空稻箩返回晒场。
当场没人发现。待老先生回到晒场,再次装满稻箩,准备过秤时,问题来了。司秤员忽然反应过来,对那老先生说,你刚才挑回家的那担稻谷没有过秤。老先生支支吾吾,凑在马灯光里于秤杆上数星点的他,脸上红一块紫一块。晒场上所有的声音顿时停下来,出现闪电之后雷鸣之前令人恐怖的寂静。
接下来,一个女人歇斯底里的声音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女人又哭又骂:“你这个狼心狗肺的东西,就想饿死我一家老小,算我老姑妈白养了你!”
原来,捅破那层窗户纸的司秤员,竟是那位老先生的表兄弟。平时见面都是老表长老表短的,关键时刻别人没说,他这位老表倒是说了,弄得老先生欲钻地缝。
因为一担稻谷,几十年的亲戚反目了。很长时间里,两家上下三代人见面不说话,路遇绕开走。
很多年后,谈起当年事,那位老先生已不介意:家里老老少少八九张嘴,总不能缝了几张吧。张开的嘴巴,都需要稻米填啊。
五
想起告别“双抢”,我从内心里感激一位被世人尊为“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老人。他老人家几十年来一直泡在水田里,打入水稻内部,倾听水稻的心声,探寻水稻的秘密。老人家在水稻的种子上下功夫,一次又一次刷新了水稻的单产纪录。他甚至以种子的力量拓展水田,在海水滩涂和盐碱地里种植水稻。
他老人家做得太多太好了。谷丰致贱,稻米在人心目中位置下降,误以为稻谷来得不难,少种一点也没问题。
我曾跟朋友开玩笑说,二十年来,那一大批靠圈地盖楼发财的富豪们真该感谢“水稻之父”。
在茅庐和稻谷之间,假如有去有留,必须作出选择,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留稻谷。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