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文化散文:山的名字(2)

2022-08-24 19:15:59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牛天岭上向家村,在外打工的日子里,虽然辛苦,茫然无助,但向长江没有一刻忘记家乡的贫困,日夜盼望家乡也能像深圳一样开放发展,富裕起来。为了这个念想,他不怕

牛天岭上向家村

在外打工的日子里,虽然辛苦,茫然无助,但向长江没有一刻忘记家乡的贫困,日夜盼望家乡也能像深圳一样开放发展,富裕起来。为了这个念想,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困难,也不怕别人看不起。他刻苦学习,虚心请教,节衣缩食,忘我打拼,在这块改革開放的热土上,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积蓄了资本。就这样,他从深圳起步,后回到家乡隆回县城创业。从办驾校、开酒店、投资房地产,到跻身文化旅游领域,企业越做越大,眼光也越来越远,胸怀越来越宽。他清楚地记得,是村口那条弯弯的泥巴路送他走向青春的火红岁月。他当然更加怀念,上世纪60 年代担任向家村党支部书记的母亲刘春香,是怎样爱党、敬党、跟党走;是怎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群众谋利益;又是怎样披星戴月、含辛茹苦、顶风冒雨带领乡亲开荒造田,种粮种棉,修筑水库,辟路架桥。然而,年复一年地斗风雪、战干旱、吃粗粮,辛勤劳作,挑土抬石,但山村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交通闭塞、与世隔绝、文化落后、生活贫困的面貌始终没有改变。母亲当年立志改变家乡面貌的心愿,从此慢慢在向长江的心灵深处编织着浓浓的乡愁,点燃他向上奋进的生命火花。无论是在深圳繁华大都市灯火灿烂的夜晚,还是在隆回县城朝霞绚丽的清晨,抑或在厂区机车轰鸣的雄浑旋律中,有一个声音总在他耳边回荡:长江,回来吧!乡亲们在盼望你。

牛天岭的春夜,如水的月光,把宁静的山野照得愈加幽深。鸟啼声,虫鸣声,伴着阵阵清脆的蛙声,给山村人家带去美妙的“小夜曲”。这时,向长江还丝毫没有睡意,他推开窗门,任清风轻拂前额,静望夜空的星光。白天当选村主任的热闹气氛,村民们发自内心欢呼的感人场面,仍在他的眼前闪现。他知道,选票和掌声是乡亲们对他的信任和期待;他明白,脱贫攻坚比搬山还要艰难。当年母亲带领乡亲们奋斗30 多年,向家村依然没有走出贫困的辛酸历史,让他的心情沉重起来。他在问自己,今天,我向村民承诺用3年时间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是不是有些盲目和感情冲动?是不是对脱贫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是不是对村情、民意、乡风的分析不够?他冷静地坐了下来,翻开了向家村的档案,全村有8 个村民小组,共252户,人口1008 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5 户218 人;D 级危房91 户,需改厕、改厨、改栏236 户;村集体经济为零。村民社保为零。全村没有一米排污管道,没有一寸炒砂路,没有一个垃圾桶,没有一座蓄水塔,没有一盏路灯……

面对这些数字,向长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窗外起风了,他听见了树枝摇晃、枯叶落地的声音。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