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家的故事(2)

2022-08-24 19:02:10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弯弯的目光,过了寒假,要回校了。每次回校我都依依不舍,情绪反常,想多些日子留在母亲身边。母亲说:娘家路,滑溜溜。母亲没读过书,说的是俗语。确是这么个

弯弯的目光

过了寒假,要回校了。每次回校我都依依不舍,情绪反常,想多些日子留在母亲身边。母亲说:“娘家路,滑溜溜。”母亲没读过书,说的是俗语。确是这么个理儿。每次回来,我都兴致高亢,恨不能一步到家。每次回去,都有好几天闷闷不乐,打不起精神来。知儿莫若母,母亲看出来了,便说些安慰的话,说别牵挂家里,过几年就毕业了。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回校前,母亲给我做行装准备,坐在昏暗的灯下,将一个学期的生活费,缝在我的内衣口袋里,针脚很密,紧了又紧,又留些零花钱,装在外衣口袋里。父亲走了,生活没那么好了,每一分钱母亲都是省之又省。我在路上,时不时要捏一捏内衣,那是母亲的血汗,还有若干个不眠之夜,不能弄丢了。

我要走了,母亲送我。母亲送我至门口的小路上,陪我走了会儿。我说,姆妈,回去吧。母亲说,好的。彼此克制着,没流一滴泪。一旦有泪,我们都会控制不住。母亲不多说话,就站在路上,看着我往西走。我边走边回头,冷冷的风抽在母亲身上,衣服在严寒中瑟瑟打抖。我大声喊,姆妈,你回去吧,外面太冷了。母亲点点头,依然站在路上。走到拐弯处,看母亲还在路上。喊是听不见了,我向母亲摆手,让她回去。

拐了弯,向北。寒風扑面,吃力而行。我被村庄挡住,母亲看不见我。一会儿,在村庄的缝隙,我看见了母亲。她转到了杉木丛中,站在空稀的地方,向我远望。母亲患有白内障,她能不能看见我,我不能肯定。可母亲一直站着,望着我向北走。透过村庄,透过杉木枝叶。母亲系着蓝色围裙,站在寒风中,白发在风中飘扬。我边走边望,边望边走,脚在流浪,心在惆怅。过了北边的桥,拐弯往西,渐行渐远,母亲被拉成了一个黑点,镶嵌在杉树间,镶嵌在老屋后。母亲不可能看到我了,但她知道,这条路上,有她的儿子,有儿子的地方,她的目光就不会缺席。她望着路,估摸着时间,直到她认为,我已走出了很远。

我没问过母亲,为什么总要望着我远走。我也不知道,母亲那时在想些什么。我问过自己,母亲目送我,她在想些什么呢?我竟没有答案。或许每个母亲有每个母亲的答案,但我母亲的答案,一定比别的母亲内容更多。本来站在我身后的,是父亲和母亲,而如今,只有母亲,她能不浮想联翩吗?后来我有了女儿,我也会送她异地求学,他乡求职,但我没有母亲这样的目送,我也就始终未得其解。想久了,找了个标准又模糊的答案,就是母爱。

而事实上,母亲的目光远没有终止,还在延伸,顺着我前行的路,一直延伸到我的终点。这些,我并不知晓,是卫红告诉我的,卫红是我妹妹。父亲走时,卫红才16 岁。父亲走后的日子,几多艰难,卫红感悟至深。卫红说,父亲在时,是公社干部,村里人都热情招呼。父亲走了,有些人马上变了脸色,看到母亲不热情了。那些年,幸好有卫红陪着母亲,相依为命了好多年。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