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印章里的历史回声

2022-08-24 17:52:25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失踪了30年的一枚印章,印章,我见过不少。金质的,银质的,玉质的,木质的;方的,圆的,条形的,形形色色,多种多样。“有一枚印章你就没见过,想不想去见见?”原高安武装部战友欧阳

失踪了30年的一枚印章

印章,我见过不少。金质的,银质的,玉质的,木质的;方的,圆的,条形的,形形色色,多种多样。“有一枚印章你就没见过,想不想去见见?”原高安武装部战友欧阳晓东说。“想。”没有半点犹豫,干脆利索。

盛夏的一天,我们驱车来到了江西万载的仙源乡。

一座老屋,坐落在湘赣边界的葱郁青山里,这是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王家大屋。该屋坐东朝西,相互连接贯通,有4厅12房,分前后两进,天井两口,中厅两侧走道上方,有“列宁之路”“马克思路”“军乐”“音乐”等字样,这是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1932年至1934年,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王首道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旧址北面,一枚印章格外醒目,我走近,望着这枚印章:印章印面硕大,布局精当,风格典雅。分内外两圈,比现今我们使用的印章要大得多。中部为地球背景,上有镰刀锤头图案,周边以麦穗、稻穗环绕,两穗之间是五角星图案,规整平和中透出一种公正和威严。印面外圈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20个隶书大字,笔画横平竖直,字迹图案清晰,方中带圆,古朴大方,那种气派,凛然而又神圣。

在印章前,战友显得特别激动,乡政府红色文化讲解员刘艳眼里闪烁着追寻红色文化的光。

1928年7月,中共湘东特委成立,平江起义,成立红五军,然后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根据地位于湘东北、鄂东南、赣西北边界,地处长沙、武汉、南昌之间,面积宽广,人口众多,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坚持革命较久的根据地之一。1931年10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11月,全国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拿到了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统一制作颁发的政府银质公印。1932年4月5日,公印正式启用,这是湘鄂赣省苏维埃政权建立与发展的庄严见证。

1932年4月至1934年2月,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扎在江西万载小源县(今仙源乡)。小源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边区人民扩大工农武装,发展经济,把根据地的各项建设推向了一个兴盛时期,时有“小莫斯科”之称。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直接导致湘鄂赣苏区被国民党血洗。1934年1月28日拂晓,敌军分三路向小源发起攻击,先是飞机轰炸省苏维埃政府,接着大批军队进攻苏区,捕杀革命同志和群众,无恶不作。省苏的一些成员,惨遭杀害,仙源失陷,印章失踪。

1963年10月,一名叫郭兴仁的乡民在万载仙源官元山林场做工。不知是天公作美还是英烈显灵?那天,他在山上劳动,无意间从厚厚的腐叶中扒出了一个黑色牛皮箱,伸手一提,箱子瞬间破碎,映入他眼帘的,除了一叠早已烂得不成样子的纸张,还有一枚圆形的银质印章,郭兴仁好奇地把印章带回家中,与哥哥郭桃仁一道,用水把印章洗净,抹上印泥,在郭桃仁的笔记本上连盖了好几个印模,字迹非常清楚。郭氏兄弟没念过什么书,这印上的字,他们认识不了几个,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这是件无价之宝,更不可能知道几十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如火如荼的革命风暴。当时,他们只是觉得好玩,并没当回事。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