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父母真的老了

2022-08-24 17:51:29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面对陌生而又熟悉的父母,父母真的老了,老得让我有些害怕,有些陌生,甚至不敢直视他们的表情和面孔。 随着我的长大,以及女儿的成长,那个年轻的父亲不见了,在女儿眼里我成了我记忆中

面对陌生而又熟悉的父母

 

 

父母真的老了,老得让我有些害怕,有些陌生,甚至不敢直视他们的表情和面孔。

随着我的长大,以及女儿的成长,那个年轻的父亲不见了,在女儿眼里我成了我记忆中父亲的模样。我有些害怕和不安,当父亲把年轻一点点地移植到我身上,他还能剩下什么?

在我的心目中,曾经,父亲是一只圆规,小心翼翼地规划了他的一生,又为子女的前途和命运设想了一个范围和可能。母亲是一双筷子,她挑起了一家人生活的负重,又放下了光宗耀祖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如今,父母已然垂垂老去,他们站在老家门前的月山顶上,相互搀扶成一尊已然靠近西边的斜阳。慈爱、温暖地注视着他们的孩子和孙辈,这也许是二位老人这一生还能够登上的最高山峰了。看着越来越干瘪枯瘦的身躯,他们可能再也没有力气和机会抵达更高、更远、更期待的地方。

几年前,七十多岁的老父亲突然感到天旋地转、呕吐不止。接到电话以后,我急忙赶回家,背着父亲出来打车送医院。这也是我这一生第一次背起父亲,感觉很轻很轻,有些骨瘦如柴的感觉,好像有些意外。小时候,他背了我无数次,直到把我养大成人,可我还是第一次背他,并且只背了一小段的路程,他却一直在问我:“噶背得动?背不动么就放下来。”好在,经过医院检查,只是颈椎压迫神经的问题,没有太大危险,属于正常的老年病,经过十来天的住院治疗就康复了,现已经好几年过去了,也没有复发。

每个人都把小孩子看作自己的希望,希望他们能替自己完成未了的心愿,因为小孩子的未来或前途不可估量,而老人已经是大势已去,人生已定,甚至成为一些人的“负担”,所以民间才有“宁欺老来穷,不欺鼻涕童”的说法。

作家海男的小说《青云街四号》上说:“一个老人正向着王医生的诊所走去,她已走在我前面。老人撑着拐杖,你相信吗?每一个老人手执的拐杖,就是魔杖。我自己是相信的,因为我相信当一个老人需要撑住拐杖时,神已经走过来了,这根拐杖是神送给老人的。”的确如此,一个人拄上拐杖,神就来接引他了,拐杖就是神递给人类的指路棒。小说很唯美地暗示了人一旦到了需要拄上拐杖的年龄,就离死神不远了。

每每看到幼儿园、小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成群家长,都为之动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敬老院门口总是空无一人。这些老人,曾經也是你生命中最关心你的那个人,现在反而成为你最忽略的,甚至成为负担人。小时候,父母在幼儿园门口等你,现在又在敬老院门口盼你……而我们呢?总是一个“忙”字就遮掩了自己所有的责任。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