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姐姐,半个妈妈的角色

2022-08-24 17:39:05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长姐,那时候,妈妈工作繁忙,姐姐是老大,便理所当然地把我丢给姐姐照管,十几岁的她带着不满半岁的我,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长大后听得最多的一个故事就是:我小时候爱

长姐

 

 

那时候,妈妈工作繁忙,姐姐是老大,便理所当然地把我丢给姐姐照管,十几岁的她带着不满半岁的我,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长大后听得最多的一个故事就是:我小时候爱哭,而妈妈上班的院子外边有个小树林子,我每次听到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才会停止哭声,开始咯咯笑,于是姐姐就每天抱着我,巴巴地去听风吹动树叶的声音。这个场景听着似乎很浪漫,但姐姐当时也就是个瘦弱纤细的女孩子,说起这些的时候,她总会笑着说:“那时候你可真淘气,我抱你抱得胳膊都累麻了。”那时候,她为了我,是半辍学的状态。

姐姐从小就心灵手巧,那时候流行用毛线编织各种各样的毛衣和坎肩,在县城上高中的姐姐每次学个新花样就缠着妈妈买来毛线,给我编织各种各样的小毛衣和小外套。这个我其实是有印象的,因为每次我穿着这些手工毛衣出去玩的时候都超级神气,绝对是一群小孩子中最亮眼的那个。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所有最时髦的款式都被姐姐变成衣服,穿在了我身上。

这时候的姐姐,其实就是半个妈妈的角色。

姐姐还是那个时代最虔诚的文艺青年。从我上小学起,就能看见骑着绿色车子的邮递员给家里送来各种各样的杂志,《十月》《收获》《啄木鸟》《大众电影》……应有尽有,好多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比如《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女大学生宿舍》之类的,后来上映时,我都会自豪地说一声,这些电影里讲的故事我早就看过了。

后来,姐姐去洛阳某厂报做了编辑。我去那个城市上学的时候,尽管有学生宿舍,我还是会每星期回姐姐家无数趟,因为她家的书柜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文学书籍,也因为她家总是坐满了文艺青年谈天论地,很对我的胃口。后来看多了听多了,也试着写了一篇小文章《露露的烦恼》,内容是一个女孩子青春期的各种小心思,尽管文笔幼稚,还是被姐姐拿去发在了厂报副刊上,这可能是我人生中的第一篇处女作。后来,姐姐总开玩笑说:“你承认不?你喜欢文学的潜质还是我帮你挖掘出来的。”我总是连连点头,想起在她家的无数个日子里,我惬意地吃着冰淇淋,盘着双腿坐在床上看《围城》,被逗得哈哈大笑,与她讨论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如何老道而朴实,为电影《红高粱》里初露头角的巩俐的东方美惊叹不已……

尽管年少时收到一些情书是件很“大逆不道”的事儿,但我还是能大大方方地都拿给姐姐看,因为她总是会温柔而细致地帮我解开情感困扰。我到现在还记得,当初我与我家先生谈恋爱的时候总是任性耍性子,有次说好他到洛阳找我,我却临时变卦自己回了老家,先生扑了个空却也依旧温和一笑,没有对我表示任何不满,反而担心我一个人坐长途车回家会不会有危险。姐姐知道这件事后说了这样一段話:“你嫁给他准没错,这是个宽厚豁达的男人,能包容你所有的任性。但同时警告你啊,不可过分任性,要学会尊重他,遇上如此包容的人不容易。”一直到现在,她对我家先生都是赞赏有加,说我某些方面的不谙世事正好配上他的豁达沉稳,她终于可以放心了。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