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文:历史,在这一瞬间穿越了浩渺的时空隧道(3)
奋辑笃行 赓续传奇
镇政府的办公地点,就设立在方岩下村的江滨饭店。江边低矮破旧的棚屋透着一股腐臭气息,了无生气,只有江风呼啸,灌满了整个龙港。当时,整个镇只有5000多人,9位干部。面对一张白纸,满目苍凉,陈定模陷入沉思。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把卖地变通为收取公共设施费(级差地租),规定谁投资谁受益,并将龙港规划内的地分成6个等级,进行土地出让,解决了资金问题的困惑。
摆在面前的另一个难题是没人。在当时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想进城,只有当兵、读书、招工三条路。农民出身的陈定模,一直梦想着改变农民的这种命运。他想,改革开放首先要解放思想,怎么个解放法?必须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法规、文件。为吸引农民进城,龙港镇决定实行户籍制度改革,以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按非农业户口统计”为依据,规定凡在龙港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镇,并率先尝试将土地有偿使用权向农民开放,从而解决了人口问题。
龙港发展的每一步都烙刻着改革印记。
建镇之初,县委书记胡万里在龙港召集金乡、钱库、宜山三个区的区委书记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主要研究如何加快龙港建设步伐。胡万里态度明确:“龙港建设,别指望县里给多少投资,苍南刚从平阳分出来,百业待兴。今天请‘三路诸侯’来,就是出主意、想办法。”会场一片寂静,胡万里将目光投向了陈定模,让他发表意见。陈定模胸有成竹地说:“县委真的要把龙港搞起来,靠计划经济的思维不行,靠国家投资不行,唯一的办法,人民城市人民建,现在农村有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出现了不少‘万元户’,动员到龙港投资就可以了,我建议金乡、钱库、宜山三个区,每个区在龙港建一条街。”县委书记沉思片刻,觉得这个思路切实可行,要求干部立即行动,动员“万元户”到龙港投资。
1984年6月,龙港扩区扩镇,划湖前、白沙、龙江、沿江4乡归镇管辖。7月,《龙港对外开放的决定》发布,公布八条政策,提出“谁投资谁受益,谁出钱谁盖房,鼓励进城,共同开发”。12月,龙港镇发布了“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龙港镇”的政策。
陈定模开始各方游说,苦口婆心,动员老百姓进城投资。他说到龙港镇可以给城镇户口,批地盖房,开公司,办工厂……大家听后眼前一亮,结果不到一个月,就登记了九百多户。
1984年12月31日,首批登记建房交款的最后一天,一包包现金在简陋的镇政府“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里堆成小山,原本认为千难万难的“造城”变得势不可挡。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