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文:地名,是一个地方的脸面(3)
龙裔依龙港
一切的变化都太大了。现代的龙港市政务客厅,这里打造着数字化的龙港。美丽的园区,整洁的现代小区,宽阔的马路,各种小车停满路边,路边整齐高大的棕榈树。方岩渡以前叫安兰渡,其实也没有渡口了,现在有了好几座大桥,用两条腿走也就十几分钟,何况眼下家家有车,有的人家有好几辆车。十几年前,山上还有雪,现在山上已经没有雪了。特别冷的冬天,山上会下点雪米,就是雨夹雪那种。
汽车驶过老城区,这里还残留着最初奋斗的模样。这座城是农民自费建立的,在这里,你会看到一座座简陋陈旧的街边楼,这些楼房都是农民进城后自建的。1984年12月,龙港镇发布了“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龙港镇”。这个政策一经公布,仿佛一夜之间,一个城市就这么被农民建成了。
在老街上,看着一幢幢拥挤的小楼和一楼的小商铺,仿佛能看到当初成千上万进城的农民们那一张张渴望改变命运的急切的脸。一个地方真正的脸面,是靠着一个地方人民的奋斗而得来。从1983年10月浙江省政府同意建立龙港镇开始,38年时间,龙港人让这块土地变得火热而富裕。
虽说龙港人忙于创业,大街小巷充塞机器之声,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传统的手艺。他们划龙舟,做夹苎漆器,做米塑……我最爱米塑,一个个人形米塑栩栩如生。
可惜来去匆匆,下次去龙港要去现场看龙港人做米塑,看那一雙双创业的手在传统艺术领域里如何拓展。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