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名字的符号(2)

2022-08-26 21:33:59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真人五加一,他亲自到我家里来,登门接受我的采访,后来还送我一张中国足球队和巴西明星足球队友谊赛的门票,比赛的地点就在北京的先农坛体育场,那次我崇拜的

真人五加一

他亲自到我家里来,登门接受我的采访,后来还送我一张中国足球队和巴西明星足球队友谊赛的门票,比赛的地点就在北京的先农坛体育场,那次我崇拜的济科和苏格拉底都来了,高洪波让我过足了足球瘾,我采访他的文章发表的时候题目叫《你好,高洪波》,作者署名高洪波,好多人以为这可能是一个白大狂的白白吧。

采访过足球高洪波之后,我又遇到了一个出版社高洪波。这个高洪波在辽宁沈阳,认识他时很有戏剧性,是在一次儿童图书的研讨会上。在会场门口每个人都要签到,轮到我时,我突然看到“高洪波”三个字,还以为是有人开玩笑,仔细一瞧,哦,单位是辽宁少儿出版社,心里一乐。于是我们很快就认识了,交换名片时我感到很有趣,自己熟悉的名字印在一个陌生的地址上,是耶非耶,一时竟有些模糊起来。

辽宁的高洪波很年轻,也很健谈,他说在少儿读物领域工作,很想干一番大事业,比如编一套有影响的丛书。他甚至建议:“请作家高洪波写足球明星高洪波,由编辑高洪波来当责编出版,然后附上三个高洪波的合影,一定很叫座。”

当然,这个计划仅只停留在“侃”的阶段,因为我太忙,而另一个高洪波训练更紧张。倒是辽宁的高洪波兴冲冲地编订了一套纪实文学丛书《中华少年风采录》,把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少年英雄们一一立传,而且我这位辽宁的同名朋友还在每本书前写上文采斐然的“编辑絮语”。

我读着这些书和文章,不知不觉产生一组幻象:

似乎署名高洪波的文章,就应该是这样。只是我真的写过这些文字吗?似乎写过,又好像没写……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三个叫高洪波的男人,个子都很高,都是一米八几以上。这是除了同名同姓之外,又一个共同点,谁叫我们都姓高呢?!

后来我又见到了两个高洪波,一个是在重庆的一次采访中,东道主有一位和我同名同姓的重庆北碚区副区长,接待我们时他专门找到我,讲述了他名字的来源,原来他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他说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嘉陵江发大水,于是长辈们就给他起了这样的名字——高洪波。这是名字和自己出生时辰的一次绝妙的对应。

 

见到了这个嘉陵江高洪波之后没多久,水利部邀请我和一批作家走访黄河,在郑州黄河委的总部,正在吃饭的时候,突然隔壁过来一个汉子,手中拿着一张身份证,找到我说:“高洪波同志,你怎么把身份证丢掉了?”疑惑中我接过身份证一看,不禁笑了起来,身份证上确实是“高洪波”三个字,但照片确是面前这个笑吟吟的汉子,年龄比我小了两岁,1953年出生。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