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一弯亘古如斯的冷月(3)
悬棺冷月
清光绪年间《珙县志》曾这样记载:“明万历元年(1573年)‘都掌蛮(僰族时称)掠叙南,泸南(今川南一带)诸县,被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显率兵十四万镇压。”寥寥几句,道出了焚人消亡之谜。明朝开国以来,由于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将焚地直接归于官府统治之下,苛征暴敛,严重侵害了焚人的利益,致使焚人反抗,烽火不断。在二百多年时间里,前前后后,暴发了十多次民族战争。特别是16世纪中后期,军事力量日益强大的焚人因不满明王朝统治官员的贪腐行为,受到多种不公平对待,致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以阿大王、阿二王、阿三妹兄妹为首的焚人依仗谷深山险、树茂林密、荆棘遍布举起了反抗的旗帜。结果朝野震惊,“平蛮大战”暴发。一时间刀光剑影、旌旗摇曳、鼓号喧天、战马奔腾,以麻塘坝为中心,以南广河流域为轴线的九丝城、建武城、凌霄城等地方圆几百公里范围内成了烽烟弥漫、尸积如山的沙场。最终,在十四万明朝大军兵分五路,采取“环络如连珠,缓急相应”铁壁合围战术的血腥围剿下,1573年,焚族在王城九丝城大战中受到毁灭性打击,整个民族的命运在强者的法则中从此衰亡,历史被迫中断——位于建武古城(兴文、珙县交界处)为大明王朝歌功颂德的“平蛮碑”真实地记录了民族斗争的悲剧和九丝沦陷的经过……至今,有关“十计克九丝”的战争故事和阿大王兄妹的事迹在焚乡大地仍传播甚广,传说阿大王生性强悍,勇猛过人;又说他仗义慷慨,济弱扶贫……在今天的建武、九丝、石碑、曹营、罗渡、洛表、上罗等地,依然残留着一些城墙、碉楼、营房、堡寨等军事设施的残垣断壁和基座遗址,在岁月的风化磨蚀中,默默地诉说着那段焚人保卫家园的悲壮历史和一个奇异族群消亡的沧桑过程……
尽管焚族的消亡似乎找到了依据和说法,但令人疑惑的是,难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就真正让焚人全部灭绝了吗?有没有幸存的漏网者和他们的后裔?如今安在?是汉化?苗化?还是成为其他民族的附庸?或是迁徙到其他地方改族易姓?对于焚族去向的说法,有根据一句流传于珙县洛表地区的民谚——“游倮倮,范苗子,后山何家挂岩子”,说是当地何姓人家就是幸存的僰人改姓后裔;也有根据文化生活习俗的雷同和讀音相近,说是云南横江流域的白族与焚族就是同一种族等等。然而,无人承认,也无据可查。同样,让人感到不解的是,究竟是什么巨大的精神力量或是外在压力迫使这个民族对悬棺的安置方法固执到要守口如瓶?尽管焚人没有文字留下自己的历史,但为什么与之有一定联系的中原文化只字未提?今天,我们从珙县南广河流域的上罗、罗渡、洛表、曹营、石碑等乡镇驱车而过时,仍能看见河流两岸峭壁上遗存的多若繁星的桩孔栈眼。可见,当初这种葬俗是非常普及的,工程量也是非常浩大的。清光绪年间《珙县志》记载:“县南90里,先是焚人悬酋长之棺于岩上,每闻金鼓声。”既是每闻金鼓,想必了解其葬俗,为何没有记载下安置办法?作为一个在西周就开始在川南大地繁衍生息的奇异的民族,珙县又有六七百年的建县史,难道历代封建王朝对焚族的鄙夷与仇视发展到对其文化习俗都不屑一顾?或者是当初这种安置办法简单得不值一提?如果真是这样,那是民族矛盾的悲哀,更是整个华夏文明的悲哀;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只能埋怨历史长河的隐秘曲折了……山风徐来,寒气弥漫,冤魂哀怨,冷月如霜。也许,除了倒流的时光,无人能够解答。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