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七月半的月
基隆嶂露营
农历七月十四,与寻途户外的驴友们去基隆嶂露营。去之前,下了一阵雨。有人担心安全;有人认为天气预报跟实际不符,不必忧虑;也有人说,雨中宿营是别样的味道;群主阿进说,出发前若还下大雨,活动就推迟。
下午两点,各车辆陆续出发,于大竹园复运堂(寺庙)集合。等了不久,车已到齐。一直在上坡,道路迂回。同行的七岁小姑娘,始终没有晕车。她长得像《黄河绝恋》中的花花,扎着两股小辫子,不过缺了一颗小门牙。房子呈零散式,十屋七搬离。到了半山腰,转为泥石路。山壁上的石头比较松动,岌岌可危。
山顶的风机很多。阿进之前曾踩过点,说九号风机那地势平坦,海拔1400余米,视野开阔,适合看日落与日出。到达后,各自寻找地方搭建帐篷。阿超说,老曹扎在哪,我们俩就跟在哪。他平易近人,又风趣幽默。
才17点,离日落还有段时间。老曹早已在用甲烷气罐煮山泉水。阿超搬来一块平整的石头,充当茶桌。我说,要是身后有瀑,瀑边有寺,寺中有古茶树,就好了。光线斜射,影响喝茶的兴致。不过,我与老曹聊得正浓,谈论了许多旧事。
吃完西瓜,女人包饺子,男人在唠嗑。女孩们手捧野花,摆出姿势,“咔咔咔——”摄影师们用专业设备,包括补光镜等,调好暖色调的色温进行拍摄。没多久,夕阳就躲人密密匝匝的黑云中。他们慌了,内心在祈祷。
信号时有时无,音乐也就断断续续。没有放纵的声音,烧烤就失去了灵魂。好在远方的云烧着了,众人沸腾。一眨眼的工夫,红得发烫的“骆驼”冒了出来。我坐下来,眼瞅着夕阳落人山峦,却不能把它扶起来。日落不宜多看,易陷入悲伤与怜悯。
月光晚餐开始了,十余人圍坐在桌子边。赵阿姨从车上拿来4瓶酒。她说,存了有些年头了。没有碗,大家把矿泉水瓶子剪下来。我尝了一口,温绵和润。酒虽好,却有酱香味,喝不惯。
畅聊中,得知今日恰逢老谢的生日,大家纷纷祝贺。推杯换盏间,4瓶红糖酒很快就喝尽了。山顶开怀畅饮,可惜没有吉他助兴,多少有些遗憾。很想吼几句《女儿情》的歌词:“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
散场后,肚子撑得慌。有人提议,步行去对面的山顶赏月。应允者有十余人,剩下的继续唠叨。每转一弯,同行者就大吼一下。一南一北,各有一片灯盏。一山可俯瞰二县,令人诧异。赵阿姨提议,大家面对皓月,排成一排,举手,一起深吼。她把大家的背影拍下来,并技术处理了下。我发到朋友圈,配了一行文字:“因有文学梦,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七月半的月,也很美。
云朵一块块,结在月的周围,如鱼鳞。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