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家乡的绣花(2)

2022-08-26 19:55:05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家乡女子爱绣花,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新娘的嫁妆中,还有送给老公公的绣花旱烟包、绣花荷包以及送给婆婆的绣花手帕、绣花头巾等。早些年间,每至农历七月七乞巧节

家乡女子爱绣花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新娘的嫁妆中,还有送给老公公的绣花旱烟包、绣花荷包以及送给婆婆的绣花手帕、绣花头巾等。早些年间,每至农历七月七“乞巧节”晚上,家鄉的姑娘们七人一组,把自己的绣品摆放在庭院令人观览,名曰“赛巧”。姑娘们围在一起,齐声唱和:“七月七,七月七,俺给巧娘送饭吃;教俺巧,绣双花鞋送你老……牛郎哥呀织女嫂,双方下凡来送巧;七根针,七根线,七个闺女都教遍。”把家乡妇女勤奋好学、追求美好生活的乐观精神淋漓尽致地予以展现。

家乡的绣花据传始于周秦,盛于汉唐。因为在周秦汉唐时期,都城皆在关中腹地,官府在民间广征绣工,在京城设立绣坊,为官府绣制官服和日用品。随着朝代更迭,京都绣坊的能工巧匠流落民间,便把精美的技巧传授给了朴实灵巧的家乡妇女。这些不向命运低头、心灵手巧的家乡妇女便根据百姓生活实际所需,对那些宫廷刺绣加以改造,创造出粗而不俗、细而不艳、大气质朴、蕴含独具地方特色的刺绣种类——关中绣花。

家乡女子爱绣花,其刺绣时多采用拾针、缇针、捎针、洒针、文针、曳针、扣针、一奔针、套曳针、羽叶针、珠宝针、单针、双锁、溅针、窝针、单疙瘩、双疙瘩等20多种针法,精描细绣,金线银镶,故成品色调鲜明,构图匀称,纹理清晰,生动洗练,虽不如苏绣、湘绣、川绣知名度高,没有电脑机器的技艺精湛,但也颇具视觉冲击力,反映出家乡父老对生命的崇拜、人间最美好的愿望和情愫。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