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小说节选:交口塬上的事(26)

2022-08-28 22:02:11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大嫂,沟里的冯家窑子原来是一户人家的院落,据说天瑶村很早以前居住着冯姓人家,以至现在很多山峁都是以冯字命名的:冯家台、冯家洼、冯家梁、冯家峁,

大嫂

沟里的冯家窑子原来是一户人家的院落,据说天瑶村很早以前居住着冯姓人家,以至现在很多山峁都是以冯字命名的:冯家台、冯家洼、冯家梁、冯家峁,等等,可惜村里现在一户姓冯的人家都没有,陈、林两姓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到的这里,都好几辈人了。冯姓像一抹烟云在历史的舞台上一晃而过,要不是这些具体的地名,谁晓得他们曾经在这里繁衍生息过呢?

冯家窑子在冯家沟的北坡上,一年四季阳光充沛,暖堂堂的。八孔土窑一字形排开,院子平展展的,与周边的山峁形成鲜明对比。当年生产队的时候这里是耀眼的舞台,社员们在沟里干活的时候中午都要来这里吃饭,门前几口锅里熬着米汤,另一口锅里煮着野菜,热着馒头。男人们端了碗蹲在涧畔上边吃边聊,女人拿着馒头舍不得吃完,总想给男人留一些。男人苦重,吃得多嘛。晚上回家的时候男人的肩头挑着柴火,女人软绵绵地跟在后面,到家就黑尽了。母亲那时候负责做饭,提前一个时辰开始拾柴,沟里的炊烟荡了起来,袅袅娜娜,社员们看见心里就踏实了。

一晃十多年就过去了,物是人非。当年的锅台还在,院里的荒草却长得跟人差不多一样高。酸枣树从窑脑上探了下来,把门都遮住了。窑里的土炕早就塌了,脚地上到处是牛粪,看来牲畜们经常来这里。窑顶的建木漆黑发亮,与下面的墙面形成鲜明对比。墙上是放羊人刻的酸曲,歪歪扭扭,土得掉渣。酸曲的旁边是一些与之呼应的图画,明目张胆,激情澎湃,看得人脸红心跳。

快把那些东西抹去吧,难看死了。柳叶红着脸说。二哥拿起铁锨一阵乱抹,图画支离破碎,终于看不出原型了。

母亲带着两个年轻人收拾了几天,把院子里的荒草铲了,窑里的土炕打了,窑门上安了栅栏门,然后收拾了一孔给人住。母亲在院子种了菜,把河滩上的荒地开垦了撒上玉米,秋后玉米就可以喂猪了。做好了这些工作,母亲把猪和鸡接了下来,白天在沟里放养,晚上圈到窑里。

母亲往下搬家的时候,塬上的鸡瘟已经开始了。养鸡人能杀则杀,能卖则卖。母亲也陷入两难境地,眼看着很多人的鸡舍都空了,她心急如焚。是就此打住,还是要放手一搏?许多人都劝母亲别养了,否则血本无归,债务会越来越多。这时,几个养鸡场都解散了,大量甩卖鸡,价格很低。母亲决定把这些鸡收购了,就是死了,损失也不会太大。大姐夫一如既往地支持母亲,他从乡上贷了两千元给母亲做流动资金,然后花钱把县防疫站的技术员请到沟里给鸡打疫苗。这些鸡躲过了这一劫,一段时间后,一些鸡开始下蛋,漫山遍野都是鸡叫,冯家沟沸腾起来了。

鸡长势很好,猪也开始疯长。沟里的野菜很多,特别是苦菜,汁多叶嫩,很有营养,是猪最喜欢吃的食物。母亲算了一下,等到秋后玉米下来的时候,一些猪就能出栏了。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