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交口塬上的事(3)
大嫂
吃完饭后,女儿开始摊牌了。她绕了很大的弯给父亲说事,从秧歌开始,一件一件地讲。当民办教师的父亲也喜欢秧歌,特别喜欢唱秧歌曲子,北寨子如果闹秧歌,他也要唱上几场。女儿知道父亲的喜好,接着就把话题引到天瑶村上。父亲说天瑶村的秧歌不错,扭得好,也唱得好!柳叶连忙说是啊,是啊!你还记得今年的那个秧歌头吗?腰身很好,是个年轻人。父亲反问女儿,是不是喜欢上那个扭秧歌的了?
你说啥?柳叶装着没听懂地问。
从你的眼睛里我看得出来,你喜欢天瑶村的那个秧歌头了,是吧?柳叶父亲开始有些生气,但是想到女儿这么大了,说了几处对象都不满意,于是就尽量克制着自己。
爸,你说,他会不会嫌弃我?柳叶仰起了头,很专注地看着父亲,在他的脸上寻找答案。
他嫌弃?——我还嫌弃他哩!女儿的话伤了父亲的自尊心,民办教师的父亲一向都很自负,瞧不上那些大老粗的。
他没说,是我这样猜的。女儿见父亲生气了,连忙把话收回来。
小伙子长得不错,他的父母我也认识,人还行,就是家里好像很穷,你可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啊。柳叶父亲说。
这个我已经打问过了。他叫福海,今年二十五岁。爸,穷我不怕,只要福海心好,也喜欢我,我就没啥说的了。柳叶说。
这件事急不得,等我回去跟***商量一下再说。柳叶父亲说完后就躺下了,不再跟女儿说话。
窗外刮起了风,嘶啦啦的,把月亮也刮没了。风卷着玉米叶子在院里扭动,组成了一支另类的秧歌队。
柳叶望着窗外,久久不能入睡。
二
这天上午,柳叶母亲跟着媒婆来到了我们家,眼前的一幕使她愣住了:低矮的大门楼东倒西歪,感觉在风雨中已经坚持了几百个年头;一座古老的四合院,上面的几间房子房檐很长,把屋里的光线都遮严了,房上的瓦片东一块西一块,像是遭受了巨大的冰雹袭击,中间部分已经下凹;东面是一排玉米仓子,仓子整齐地排列着,里面却没有多少内容,看样子这座院落最少住着几户人;南面的房子最破,上面已经看不见瓦片,几乎都是蓬松的蒿草。房子的下面是一些乱七八糟的农具,有的堵在门口,不知道人是怎么进出的。最有特色的是西边的厦屋,也就是我们居住的那座房子,房子的后沿高高翘起,前面部分却很低,感觉一伸手都能够上房檐。院子的中间是一棵大杏树,估计夏天的时候能遮掩住整个院落。
福海住在哪间房子?柳叶母亲不由得问,心里已经凉了半截。
就在这间厦屋里呢!媒婆热情地说着,掀开我们家的门帘招呼柳叶母亲进去。
那天天气阴沉,屋里的光线很暗,黑乎乎的,一时什么也看不清。过了一会儿眼睛终于适应了,柳叶的母亲才看见屋里除了一张大炕,连一张桌子都没有。炕上光秃秃的,边角的地方已经烂了,露出参差不齐的席篾子;靠近墙角的地方摞着高高的一沓被子,说明这张炕上睡着很多人;靠近碗架的地方有一个门,柳叶母亲掀开门帘进去,发现里面虽然有些小,但是很干净。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