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龙归大海,鸟归林
刘一排
“刘总回来了!”
“刘一排回来啦!”
刘一排回来的消息,随着电视台新闻的播出,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飞遍了整个小区。
说来你也许不相信,有幸和刘一排做了十年邻居,却一直未曾谋面。他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甚至没有留下一个背影。我家女儿出嫁,他委托邻居送来了贺礼,却未赴喜宴。几次打他电话,他不是在北京,就是在广州,有一次,他竟然说他在俄罗斯,“大姐,恭喜你啊,我回家一定到你家喝喜酒!”我就纳闷了:刘一排到底在忙啥呢?
刘一排回来的事,自然成了邻居们的热议话题,楼长老陈兴奋地说:“刘一排这次回来,不仅受到县政府的隆重接待,还披红戴花上了电视,这也是我们小区的荣耀啊,值得庆贺!”
“听说刘总这次带回来上亿资产,支持家乡建设,大干一番呢!也不知是真是假。”沈言霸很神秘地告诉大家。
“吹牛的吧,那小子,不就是一个小鱼贩子嘛,去北京混了几年,怎可能带回那么多钱,莫非一夜暴富?”大胡子不以为然地说道。
“也许是真的吧,听说县委王书记亲自带着公安局局长去观音机场把他接回来,直接安排在政府招待所住下的。”仝超笑眯眯地反驳他。
听着邻居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我仍然是一头雾水,刘一排这个人,在我心里,似乎成了戴着一层面纱的蒙娜丽莎。
不久,我就换了房子,搬离了那个小区,刘一排也就淡出了我的视线。
转眼到了2020年,7月的一天,我家先生下班,路过一个菜市场,猛然听到一声叫喊:“陈医师,买龙虾喽!”循声望去,一个熟悉的身影蹲在路边,眼前放着一个盛放龙虾的大盆子,草帽底下,一张被太阳晒得红彤彤的脸庞,露出洁白的牙齿,笑得像阳光一样灿烂。“刘一排!”先生蒙了,“你怎么会在这里呢?你不是在北京发财了吗?”刘一排麻利地收拾起龙虾,“不卖了,走,到你家喝酒去!”
刘一排顺理成章成了我家的座上客,我也终于揭开了刘一排的那层面纱。
1963年9月13日,刘一排出生于睢宁县梁集镇镜湖村东刘组的一户人家,共有兄妹六人,他是长子,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因为人正直厚道,担任当地的砖瓦厂会计职务。
1980年,砖瓦厂招工,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初中刚毕业的刘一排就参加了工作——到砖瓦厂搬砖。繁重的体力劳动,磨炼了刘一排坚强的意志,8毛钱一天的报酬,让他看到了希望,觉得生活有了奔头。第一个月的薪水,买了一身崭新的劳动布工作服,又买了一双“回力”帆布鞋,连买一双袜子的钱都没有了。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