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龙归大海,鸟归林(3)
刘一排
到了北京,听说弟弟在朝阳区一带上班,刘一排就在燕莎、大使馆附近转悠。一天,在友谊宾馆门口,他看到路边正在上演一场全国人民都熟悉的陈佩斯导演的小品情景剧:刺骨的寒风中,一个青年演员,左手提一个红色水桶,右手挥舞着洁白的毛巾,正在飞快熟练地擦洗停靠着的一辆轿车。很快,车擦好了,车主摇下车窗玻璃,满意地递给青年十块钱。车子开走了,青年转过身来。“啊,这不是小品,是现实生活中的刘一班!”百感交集的弟兄俩相拥在隆冬的北京街头。
租了一间地下室,到旧货市场买一辆二手自行车,又到废品回收站买一个水桶,一条毛巾,一瓶洗洁精和一块海绵,到旁边的亮马河提来清澈的河水。就这样,刘一排正式“上岗”,开始了北漂生活。
刘一排生性善于琢磨。他边干活边用心观察,发现大使馆附近,老外集中生活的区域,生意特别好做,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喜欢让人擦车,而且出手大方,给的小费也多,比那些落后地区老外的钱好赚。很快,刘一排就学会了识别代表各个国家的车牌标志。
有时候,遇到出租车司机累了,把车停在路边小憩一下,刘一排空闲时就不声不响地帮他们擦拭一下,分文不收。由于刘一排工作认真细致,服务周到,且诚实守信,很快就受到欢迎,赢得很多“回头客”,也结交了很多好朋友。有的工作人员下班或买菜回来之后,直接把车门打开交给他,他就会认真地帮他们里里外外擦洗干净,然后帮他们把车锁好。有时候车主来晚了,刘一排已经回去了,他们第二天一大早就会在这里等着给他钱。
刘一排成了他们的朋友,经常有老外操着生硬的汉语和他聊天:“Mr.Liu,陪我去逛街吧,我想买件衣服。”“好啊!”刘一排愉快地答应,不厌其烦地陪他们逛街购物。那时候的三里屯还类似一个自由市场,主要经营服装、日用百货和光盘等产品,细心的刘一排发现,老外们除了喜欢购买一些英文版的介绍北京风土人情及餐饮之类的光盘之外,还喜欢玩游戏的光盘和电子产品。干脆他就直接去中关村,进了一些货,边擦车边销售,利润十分可观。
一天,有位出租車司机和他聊天:“刘哥,卖光盘可比擦车轻松多了,挣钱也容易,你何不开个门市,自己当老板呢?干这个多辛苦呀!”“好的,我考虑一下。”刘一排若有所思。
回到出租屋,躺在床上,望着冰冷的四壁,刘一排思绪万千。回想北漂几年,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辛苦劳累就不说了,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滋味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有一次“两会”期间,他作为外流人员被收容遣送回家,只在家里度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他就辞别亲人,转身再次踏上北上的路,他要继续拼搏,实现自己的梦想。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