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龙归大海,鸟归林(4)
刘一排
刘一排认真考察,用心思考着:“不能再这样漂着了,一定要守法经营,一定要在北京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他观察到老外们没事的时候都喜欢喝咖啡,晒太阳,玩游戏,于是就萌生了一个念头:开个咖啡馆!他有一位朋友叫李振雨,以前开过咖啡馆,后来建设三环房子被拆迁了,设备一直闲置着。现在每天不是喝酒,就是玩游戏,刘一排找到他,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李啊,不能这样玩下去啦,我们一起合作,开个咖啡馆西餐厅吧。就用你的那些设备,我来投资,你看如何?”
李振雨瞅了他一眼,心里琢磨着:“他一个外地人,一个北漂族,跟他合作,能行吗?”再看看眼前这位高大壮实的刘一排,转念一想:“和他相处这几年,他为人厚道,诚实守信,跟他一起合作,准没错!”“行,刘哥,咱们一起合作,我听你的,我相信你!”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选好地址,租好店面,经过一番筹备,位于法国学校(启明星双语学校)对面的“小巴黎西餐厅”正式开业。由于刘一排平时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又提前向朋友们做好宣传,发放名片,所以开业大吉,门庭若市,生意异常火爆。开业不到四个月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成本。
在搞好餐饮的同时,刘一排继续经营光盘,为客人提供了更多方便。老外带老外,朋友带朋友,刘一排每天忙忙碌碌,活得充实而喜悦。成功路上,他不忘初心:诚信为本,守法经营。餐饮业内的杂志周刊上报道了“‘小巴黎西餐厅餐饮做得好,质量好,服务好。光盘做得更漂亮,不仅保证质量,而且包退包换,诚信度高!”刘一排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北京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有的外国友人,工作期满回国之前,会专门过来找他告别,甚至相拥而泣,也有的朋友,再回北京会专程过来和他见上一面。
“小巴黎西餐厅”在朝阳一带渐渐有了名气,消息也传遍了家乡。“刘一排在北京发财了,他成功啦!”老家的亲朋好友去北京,都忘不了到他那里落脚,就连老家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北京开会办事,也都慕名到“小巴黎西餐厅”找到他,目睹这位成功典范的风采。每一位家乡来的人,刘一排都视若亲人,尽心招待好。
星转斗移。转眼到了2005年,为了发展经济,振兴睢宁,家乡政府兴起了“招商引资”的浪潮,有关领导把目标锁定了刘一排。梁集镇原党委书记胡居春,睢城镇原镇长王敦启,县委原书记王天琦,以及时任公安局局长,都先后来到北京,轮番找他谈话,向他发出邀请:“刘总啊,你是我们睢宁的人才,在北京挣到了钱,不要忘记家乡,回到家乡创业吧!”刘一排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内心非常纠结:“自己在这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的成就,儿子和大女儿也长大成人,刚刚花了一百万元在秀水大厦,给他们租了两个摊位,让两个孩子经营‘雅宝路服装,一切都那么顺风顺水的,怎么能轻易放下这里的事业?”刘一排一直在犹豫,难以抉择。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