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短篇小说:两行家训(2)

2022-08-28 21:50:51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天媒(外三题),马豆根知道爷爷这话掉地上砸个坑的禀性,因而想早点给天妹找个婆家。十五岁那年,马豆根给天妹寻了个主。男的一进院,天妹没了影儿。晚上,马豆根

天媒(外三题)

马豆根知道爷爷这“话掉地上砸个坑”的禀性,因而想早点给天妹找个婆家。十五岁那年,马豆根给天妹寻了个主。男的一进院,天妹没了影儿。晚上,马豆根见大立柜门开着,里边放着一双新鞋,千层鞋底上,五色线绳儿,密密实实的针脚,纳着一对儿翩翩而舞的鸳鸯。噢,马豆根一下子明白了。

窗户纸点破,天妹羞红了脸,拽住马豆根的胳膊,把常喊的“叔”换了调儿,甜甜地叫了一声“爹”。

“不中!可不中!俺不能叫三亲五邻门捣脊梁骨!”爷爷一听,“关公脸”涨得像斗架鸡。

天下没有马豆根说不成的媒,架不住马豆根三磨五缠,爷爷最后说:“除非全村老少爷们儿点头!”

马豆根笑着,应承啦。

天妹十六岁那年麦天,村里十多家合作在一个麦场轮着打麦。百十号人正忙着,只见马豆根一瘸一拐进了麦场。

爷爷正准备扬麦。只见他抓把带芒的麦,朝上空一甩,看好风向,随后,弓步立定,拿起木锨,一铲一扬,扬上去,哗,像道金色的帘儿,落下来,哗,像张黄色的席儿,麦子直唰唰砸下来,麦糠随风轻轻飘向下风头……

天妹头戴着草帽,抡着一把大竹扫,随着爷爷扬麦的节奏,左抡右扫,轻轻拂去渐扬渐厚的麦堆上的残余麦糠。

见马豆根进场,老少爷们儿戏道:“瘸子,来麦场说媒哩?”

一场人停下活,喝水小憩。

趁着空儿,马豆根说:“老少爷们儿,俺这侄子、侄女人品好不好?”马豆根指着拿着木锨的爷爷,扶着竹扫的天妹。

“好,老是好!”

“俺侄女叫天妹,话音念转儿,叫‘天媒,今个,老天爷来给俺侄女说场媒,大家看中不中?”

一场人迷惑了,老天爺说媒?

天上一阵哨音,人们仰脸看天,一只花鸽徐徐飞来,在麦场上空盘旋数圈儿,一个猛子,落在爷爷肩头。

一场人轰起来。

场上有位私塾先生,马豆根取下鸽腿上的竹管,取出一张算卦的卦签,在大家脸前晃了晃说:“这是老天爷写的卦签!”随即接过卦签念道:

前世本是梁祝魂,转托今生续奇姻。

特遣飞鸽送喜信,兄妹携手百年春。

“咦!神啦,老天爷真长眼啦!”

“这才叫天生一对儿!”

“这下子瘸子豆根有福了,有儿、有女;有媳,有婿!”

婶子大娘们把天妹拥到爷爷跟前,一场人直叫好。

这时,马豆根笑憨了。忙从掂着的布袋里掏出一把把花生、红枣,撒向麦场空地儿。

一场人哄抢者,吃着,说着,笑着。

爷爷听着老少爷们儿的议论,头勾得像秋天的红高粱,心,甜醉了。

满场人都不知道,头一天,马豆根专程去了趟十里外的姜子庙,买了两斤点心,央庙里的神算写了卦答。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