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两行家训(5)
天媒(外三题)
李世民问:“老人家,恩人他……不,不,那老两口从何处上船返乡?”
“客人慢吃,一会儿,我送你们去。”
饭后,一行人携着那坛酒,来到洛油码头。洛汭码头乃河洛交通要津,这时辰,上下船的,装货卸粮的,人影挤扛,车马喧嚷。远瞧,黄河由西向东,洛河由西南向东北,两河在此地交汇。黄洛两道激流,一浊一清,清浊交汇,黑白分明,但见左旋右转,形成巨大漩涡,恰似两尾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店主引李世民一行站到当初红脸老汉夫妇上船的地方,李世民瞪大双眼,寻搜着万船千帆中那个熟悉的人影。“恩人呐,你今在何处?可曾到家?一家人可否团圆?”
魏徵让随从打开那坛“洛仓窖藏”,李世民接过,高高举起,底朝天,口朝下,只见一道青黄透明的珍珠帘,落入水中,“哗……”一排数尺白浪,接过珍珠帘,旋即,一个回流,卷起美酒,奔涌而去,随即,一阵冲天酱香,弥漫在洛汭上空……魏徵又看了看李淳风卦辞,近前一步,轻声道:“陛下,看见否?前方那白帆下边不是恩人嘛!”
“在哪儿?在哪儿?!”
魏徵指着那千帆百船,朗声道:“天下百姓,皆是恩人呐!”随即俯下身,掬起一捧洛水,两行热泪,点点滴滴,化入水中……
抬眼远望,但见黄河滔滔,浊浪排空;洛水滚滚,碧波荡漾,远方,白帆千点,东征西下,渐行渐远。
乾坤香包
熄灯号刚响,房东康大叔找到“女大”三分校四中队学员柳山韭,送给她一个纸包,“俺在洛汭码头碰见一个人,他说是您老乡,还说,您一看这,啥都知(道)啦……”
柳山韭剥开纸包,这是一个亚麻刺绣的半壁香包。她悄悄从枕头包里取出香包另一半,乾坤合璧:乾包上牡丹枝叶伸向坤,花开在坤;坤包上牡丹枝叶伸向乾,花开在乾……她清楚,这是未婚夫赵忆泽家“文曌药号”祖传千年的定情物。咦?他怎么到这来啦?
左猜右想,柳山韭在梦里回到了家乡——
她惊恐地看着搭在村口的戏台。戏台上,支着一个油锅。锅下,劈柴熊熊,锅内,滚油沸腾。两个手执短刀的匪兵把五花大绑的未婚夫推向油锅边。身着皮大氅的恶霸牛趟山面对台下逼迫而来的乡亲,恶狠狠地说道:“都认识吧,这就是本县抗日二区武委会主任赵忆泽,我要一刀刀割下他的肉,一片片扔到油锅里炸,叫老少爷们儿都尝尝,这就是闹减租减息,搞‘倒地运动的下场……”
台下一侧,牛趟山的二公子流着长长的哈喇水,死盯着脸色发白的柳山韭,趁机提出“以婚易人”。三天后,在牛家大院醉拳冲天的夜半,赵忆泽翻墙而人,从洞房后窗救出未婚妻……两人逃至金牛山半腰,匪兵鸣枪追近。“忆泽,他们撵的是俺,俺向东,引开敌人,你往西……”赵忆泽掏出家传乾坤香包,各执半壁,言定以后拿此见面。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