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品:精神故园(2)
凛凛高风访故园
党中央到达瓦窑堡时,谢子长已负伤牺牲八个多月。但毛泽东从地方党组织的文献和汇报中,从干部群众的深情言说和到处传唱的歌谣中,知道作为刘志丹生死不渝的战友,谢子长一生身先士卒,驰骋疆场,胜不矜功,败不丧志,以及全家十七人参加革命,九人牺牲的事迹,曾奋笔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撰写碑文,详述他一九二五年在北平加人共产党,“即以共产主义为解放中国人民之道路,创农民讲习班,组织农协,领导人民参加反帝反军阀运动,人民因有谢青天之称”和他在大革命失败后发动清涧起义、参加渭南暴动,奔走西北、华北各地的顽强精神。一九四六年,边区政府修建的“子长陵”落成,瓦窑堡举行两万多人的移葬公祭,中央领导多人参加。西北局的挽联上写着“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
两位英烈去世八十多年,雄伟的“子长陵”“志丹陵”芳草萋萋松柏森森。肃立陵园,仰望纪念塔顶端耀眼的红星,一个庄严的叩问油然闪现:当人们的心田一旦播进信仰的种子,将会产生怎样的精神裂变,使灵魂显得如此高尚、纯洁、强大和伟岸!
二
二0一九年五月八日,周三,晴,农历己亥年四月初四。
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头条新闻:革命圣地延安所有贫困县宣布“摘帽”,二百多万老区人民整体告别绝对贫困。当天《人民日报》和各大报纸都用大号标题刊登这一喜讯,字里行间,兴奋之情难抑。
是啊,这是一个需要特别记载的日子。从改变贫困面貌、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整体脱贫、全面小康,数十年来不只延安人民砥砺生聚自强不息,它同时也牵动着全国上下多少人的神经,令他们时时记挂,寝食不安。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毛泽东主席给延安复电,希望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一九七三年六月九日,周恩来总理叮嘱延安地委、行署负责同志“要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说你们粮食翻番了,我一定再来延安。
二0一五年二月十三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聚精会神抓好扶贫攻坚工作,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记忆的屏幕上,与这些画面叠加闪过的,还有许多普通人的身影,一些平凡的共产党员,包括安全同志。
安全,陕西绥德人,一九四。年入党,一九四五年到鲁艺学习,先后在绥德分区文工团、延安陕北行署文工团、陕西省歌舞剧院、陕西省京剧团工作,是党一手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文艺战士。一九六四年春,为汲取创作灵感和题材,他主动到延安县蟠龙公社纸房沟村深入生活,没想一进村竟被社员生活的极度贫困所震撼,被他们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所感染,从此一起摸爬滚打,一干二十多年,直至去世。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