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品:精神故园(5)
凛凛高风访故园
黄根品原在杭州市园林管理处工作。从西子湖畔到黄土高原,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产生巨大落差,气候、饮食、风俗习惯等一时都难以适应。但正如他日记里写到的:“最能激发人经久不息的热情的,不是别的——那就是事业。”以往,延安山上的植被大多是灌木和荒草,每到冬季一片枯黄,见不到一点绿色。为着“让革命圣地四季常青”,他经过调研,提出从外地“冻土移植松柏”的建议,因此前从未干过,担心气候和土壤无法适应,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为用事实说服大家,他顶风冒雪,去到二百公里外的黄龙山,在工人师傅帮助下钻进深山老林,挑选了三十三棵十年以上树龄的野生油松,经细心挖掘包扎,完好保留了根部冻土,然后装上马车昼夜兼程运回延安,分别栽种在杨家岭和宝塔山用镐头开挖的一米多深的树坑里。通过一个严冬和春旱考验,这三十三棵松树不仅异地扎根,而且长势喜人。此后他们又从富县购进人工培育的油松幼苗,就地繁育,获得成功。延安的松树栽植从此年复一年,数量不断增加,面积不断扩大。
冻土移植成功,鼓舞了黄根品开拓进取的勇气,也赢得同事们的信任。从一九五九年起,他又开始引种和培育名贵树木花卉的工作。延安市区的南门外原有一块二十亩的滩地,长期闲置,在地县领导支持下被辟为林业实验基地。黄根品和同事们多年努力,先后从南方引进银杏、雪松、水杉、七叶树、合欢、皂角、红枫等名贵品种,其间的酸甜苦辣自不待言。值得一提的是,那塊地后来经简单规划设计,平整了地面,修建了温室和亭台廊道,成了延安第一个城市花园;再后来,又添置了游艺娱乐设施,成了延安第一个儿童公园。只是当人们(包括我自己)在园内消闲休憩或路过南门坡听到里面传来的欢声笑语时,往往想不到这一切与那个从杭州来的身材瘦弱的技术干部有什么关系。
黄根品一九七八年底调任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副局长。离延前他办的最感满意的一件公务,是促成延安林校的创建。这件事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期间就定下了,一直未能落实。他利用罗玉川部长来延出差的机会,再次提出,终于在林业部和省委重视下,立项上马,于两年后建成开学,为延安的林业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在黄根品为理想奋斗的不算平坦的人生历程中,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顺境还是逆境,都曾得到一个人无私的支持、鼓励和爱护——这个人就是胡耀邦同志。一九五六年那次大会宣读的浙江省委批复,就是他亲自打电话催促协调的结果。时隔四年,他又托人从北京给黄根品捎去一本纪念册,扉页上亲笔题字:“谨将这本纪念册转赠给热爱祖国林业事业,一九五六年五省造林大会标兵,志愿留在革命圣地从事绿化工作,已经做出贡献并且定会做出更大贡献的战友和同志黄根品同志。”一九六四年,当得知黄根品身体不好时,胡耀邦让人把他接到北京亚非学生疗养院疗养。一九八四年,黄根品给胡耀邦去信,提出因身体衰弱想调回浙江,信中并讲到如果干部调动能够做到既鼓励出去,又允许回来,就会鼓励更多年轻人去支援和参加边远贫困地区的建设。信是五月二十二日从杭州发出,六月六日便接到林业部电话,说已经看到胡耀邦同志批示,正加紧办理。黄根品后来看过批示复印件,非常具体,连回去的工作安排、待遇、住房等都提出建议,并请林业部报告办理结果。胡耀邦同志逝世后,黄根品在悼念文章中深情写道:“从他身上我真正体会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一代的极大关注和爱护,体会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胸怀。他赢得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是很自然的。”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